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针对诊断明确的肝硬化病人,如果出现脾脏增大,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降低,但是病人没有出现反复的消化道出血,也没有出现白细胞过低导致的反复感染,更没有出血倾向,仅仅是化验指标异常,这个时候通常是不需要切除脾脏的。
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降低,是否切除脾脏需要依据情况而定。
若病人发生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当内镜下止血失败,甚至没有内镜下止血的机会或者条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止血手段时,急诊外科手术切除脾脏,同时行断流手术或分流手术,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若仅仅发生一两次不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同时又具备内镜下止血手段和介入止血手段,通常是不建议外科切除脾脏的。
实际上,通过切除脾脏来控制肝硬化病人消化道出血,是解放初期我国特定医疗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治疗方式,当时确实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这种手术方式在国际上并不被广泛采用。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是大的医疗中心,靠切除脾脏来控制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也越来越少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手术方式在基层医院应用得更多。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控制病人的急性出血,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的观念还有待改进。
即使是脾脏切除,不同的医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的医生选择脾脏切除+断流手术,有的医生采用脾脏切除+食管离断手术,还有的医生选择脾脏切除+分流手术。理论上讲第三种手术方式更好,国际上行脾脏切除来控制消化道出血时,也多采用第三种手术方式。但这种手术方式也有弊端,即难以选择合适的分流道:分流道过小,术后病人继续出血;分流道过大,术后容易出现肝性脑病和功能衰竭,病人总体生存期显著缩短。
此外,脾脏切除术后,病人显著降低的血小板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有研究发现这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概率高达60%。门静脉系统急性血栓形成,会造成术后早期即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或者发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小肠瘀血坏死。慢性血栓形成,若没有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会进一步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让病人丧失肝移植的机会,也给随后发生的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除了肝硬化导致脾脏增大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的脾脏增大,如既往患疟疾、血液系统疾病等,更多的时候是不明原因的脾脏增大。那么在这些情况下是否需要切除脾脏呢?
疟疾导致的脾脏增大,通常并不严重,现在也很少见了。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脏增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的脾脏增大一般不建议切除。特别是骨髓纤维化导致的脾脏增大,往往同时合并肝脏增大,其原因是,骨髓纤维化后,肝脏和脾脏会成为人体的造血器官,这个时候如果把脾脏切除,相当于把病人本来代偿造血的器官给拿掉了,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贫血。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脾脏增大的作用是消耗掉增多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如果切掉脾脏,原本升高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上述几种情况,通常不建议切除脾脏。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需要记住,在切除增大的脾脏之前一定要慎重,特别是对不明原因的脾脏增大,切除之前一定要多做几次骨髓穿刺,多随访观察几年也不是不可以。
作者:南京鼓楼医院 张明
文章首发自消化科医生张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