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九天丨免疫治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典型病例解析

2025-09-09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eead4b558ba88aa69f109201790b879.png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以其独特的机制和显著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免疫治疗并非“万能钥匙”,其伴随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为了提升基层医生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任秀宝教授团队,推出以“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规范化诊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深入探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内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为基层医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知识体系


实践篇
免疫治疗相关性肠炎病例解析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 惠珍珍


一、病例简介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5 岁,因“食管恶性肿瘤2周期新辅助免疫化疗后,腹泻40余天”入院。患者诊断为食管中下段恶性肿瘤,病理: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为T3NXM0,2024.9.19、2024.10.18分别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新辅助免疫化疗2周期。患者末次化疗后出现腹泻,为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伴低热,患者误以为是化疗不良反应,未及时就医治疗,腹泻持续1月余,体重下降20余斤。2024.11.22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查化验:肌酐298 μmol/L,尿酸418 μmol/L,尿素12.8 mmol/LB2微球蛋白6.72 mg/L,胱抑素2.15 mg/L,考虑为药物性腹泻,给予蒙脱石散止泻和补液、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腹泻略有好转,患者体力状况进行性下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4.12.5收入我科。


相关检查

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13 g/L(↓),白细胞计数21.79×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3%(↑),铁蛋白828.40 μg/L(↑),白蛋白34.1 g/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6.0 ng/mL(↑),肌酐149 μmol/L(↑),尿素9.4 mmol/L(↑),便常规:隐血阳性。便菌群分布:革兰阴性菌80%,革兰阳性菌 20%。


头胸腹平扫 CT示:1.食管胸中下段及贲门壁不规则增厚,考虑恶性,请结合镜检;2.贲门周围及肝胃韧带区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考虑转移可能性大。超声内镜:1.食管低回声团块,考虑T3期癌,请结合临床;2.贲门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


咬检病理示:(食管咬检)结合免疫组化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P40(+),CK8/18(+),CgA(-),Syn(-),SOX-10(-),HMB45(-)。结肠镜:升结肠息肉,结直肠肿胀充血,炎性?待病理(治疗后改变待除外)(见图1)。

图1 结肠镜下肠道黏膜肿胀充血

诊断与治疗

患者腹泻严重,水样便,10次左右/日,结合患者病史和既往治疗经过,考虑为免疫相关性肠炎。予泼尼松片 60 mg po qd 联合美沙拉秦2粒 po tid治疗3天,效果欠佳,改为甲泼尼龙 140 mg(2 mg/kg)ivd qd 治疗5天,患者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每日一次成型软便,予以静脉激素逐渐缓慢减量,并积极辅以护胃、补液和营养支持治疗, 2024.12.24改为泼尼松60 mg po qd,患者出院口服泼尼松片并逐渐减量。


二、讨论


免疫相关性肠炎的发生机制

免疫相关性肠炎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增强免疫系统活性有关。PD-1抑制剂通过解除T细胞抑制,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但同时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组织的攻击,引发炎症反应。肠道黏膜的免疫失衡和细胞因子释放(如IL-6、TNF-α)进一步加重病变。研究表明,PD-1抑制剂引起肠炎的发生率约为1%~10%,具体发生率与使用的药物类型和剂量、患者背景及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抑制剂)相关。单独使用PD-1抑制剂引发肠炎的风险低于PD-1和CTLA-4联合治疗的风险。


免疫相关性肠炎的表现与诊断

免疫相关性肠炎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主要诊断标准包括:


(1)症状表现: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或性状改变)是最常见的表现,重者可有血便。


(2)实验室检查:粪便中炎性标志物(如粪便钙卫蛋白)升高,伴或不伴全身性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变化。


(3)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结肠镜下表现包括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糜烂等,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原因,如感染性肠炎(如艰难梭菌、病毒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相关性腹泻及缺血性肠炎等。因此,患者应接受详细的病史询问、粪便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免疫相关性肠炎的分级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免疫相关性肠炎可分为以下四级:

  • 1级(轻度):每日排便次数增加1~3次,无其他症状;

  • 2级(中度):每日排便次数增加4~6次,伴轻度腹痛,但无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 3级(重度):每日排便次数增加7次或更多,伴有严重腹痛、血便或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需住院治疗;

  • 4级(危及生命):表现为肠穿孔、毒性巨结肠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分级标准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轻中度患者可在门诊随访管理,重度及以上患者通常需住院监测和积极治疗。


治疗思路

免疫相关性肠炎的治疗依赖于肠炎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轻度(1级):对轻度患者,主要采取支持治疗,包括口服补液、止泻药(如洛哌丁胺)以及密切监测症状进展。不需要停用PD-1抑制剂。

  • 中度(2级):通常需暂停免疫治疗,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剂量为1 mg/kg/天)。症状改善后,激素需逐步减量。

  • 重度(3级及以上):需要住院治疗,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1~2 mg/kg/天)。如果对激素治疗无效,需考虑使用二线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或霉酚酸酯),也可以考虑使用维多珠单抗。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患者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 预防复发:在肠炎治愈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再次挑战免疫治疗,但需权衡复发风险与抗肿瘤疗效。


诊疗经验总结

基于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经验积累,以下几点可作为总结:


(1)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及时识别轻度症状并开始治疗可预防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2)多学科协作管理:肠炎的治疗涉及肿瘤科、消化科和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明确分工、优化治疗策略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3)规范化分级和治疗方案:采用CTCAE分级标准和循证治疗指南可统一治疗方案,减少治疗变异性。

(4)教育和随访: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教育,有助于提高识别率和管理效率。同时,出院后的长期随访可监测复发风险和长期并发症。

(5)新治疗手段探索: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或无效的患者,二线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个性化治疗策略可更好平衡免疫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免疫相关性肠炎是PD-1抑制剂治疗中的重要不良反应,需在规范化诊断、分级和治疗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治疗目标,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以优化治疗效果。


END


作者简介

b44f253a4354247e230c5011d686efc6.png


专题安排

image.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