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针到病除:电针术助力癌症患者摆脱阿片类药物性便秘困扰

2024-04-0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成果名电针治疗中国癌症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IF(2022):13.8]

通讯作者:志顺

第一作者:王伟明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推荐理由


本研究为电针治疗中国癌症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便秘(OIC)的随机对照试验,是行业内首个电针治疗癌痛患者OIC的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文章发表在了影响度高、行业公认的学术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影响因子为13.8(1区Q1)。



研究解读


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影响60%~90%与癌症相关的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患者。OIC可能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总体生活质量产生深远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阿片类药物停用或使用剂量减少,导致癌痛控制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在癌症患者中,治疗OIC的安全有效疗法仍未得到满足。本研究是首个评估电针治疗癌症患者OIC的疗效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使电针可以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癌痛患者OIC的一种替代方法。


研究于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11日在中国各地的6家医院进行,研究目的为评价电针治疗成人癌痛患者OI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试验纳入了100例中国人群中阿片类药物性便秘的癌症患者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微电针组(各50例),分别接收8周共24次、每次30分钟的电针或微电针治疗,


结果表明,与安慰电针相比,8周的电针更能使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显著且持续增加。电针对OIC患者的排便困难和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对癌症疼痛的严重程度和阿片类药物剂量不会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提示,8周的电针治疗可以增加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专家点评


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刘存志教授: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100例罹患OIC的成年癌症患者,各有50例随机接受8周、共24次的电针或假电针治疗。主要结局指标是总体应答率(在治疗期8周中,患者至少有6周的每周至少有3次自主排便,且同一周内自主排便次数比基线至少增加1次)。结果显示,第8周时,电针组的总体应答率为40.1%(95% CI,26.1%~54.1%),假电针组为9.0%(95% CI,0.5%~17.4%)[组间差异为31.1%,(95% CI,14.8%~47.6%);P<0.001]。以上表明:与假电针相比,电针能增加患者自主排便次数,有效缓解患者大部分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此外,医疗费用的减少、便秘状况的改善以及与便秘相关的其他费用的减少,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经济上的节约,同时也会给患者个人带来好处。


本研究能反映针灸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或重要研究成果,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数据和支持资料充分可靠,为临床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为证实针灸治疗癌症患者OIC的疗效提供了最新最高级别的证据支持。未来有望指导临床决策,为促进针灸国际化、提高针灸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且论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背后


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OIC)在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症疼痛的患者中很普遍,但临床有效治疗方式仍不足。它的治疗通常为使用通便剂和粪便软化剂,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液体摄入和运动。然而,这些干预措施并不针对OIC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疗效有限且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外周作用的μ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甲基纳曲酮和纳尔地定)是一类新型药物,可阻断负责OIC的外周胃肠道阿片受体,而不影响阿片镇痛作用。虽然这些药物的有效率≥50% ,但由于其费用较高、不良反应多和当地药店的可获得性低,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仍然有限。


本研究提示,电针对OIC患者的排便困难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对癌症疼痛的严重程度和阿片类药物剂量不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减少大量的、但迄今为止被忽视的癌症患者群体中因服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OIC的痛苦。



作者介绍


图片23.png
通讯作者

刘志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盆底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及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牵头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支撑计划及十三五重点研发针灸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承担新药及器械临床试验项目5项。在JAMA、Ann Intern Med、JAMA Network Open、Mayo Clinic Proceedings等期刊发表论文257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近百人。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图片24.png
第一作者

王伟明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杂志第一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针灸优势病种或药源性疾病的针灸疗效评价和防治机制研究,围绕足底筋膜炎、手关节炎、阿片类药物性便秘等疾病深入探讨,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9项;第1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15篇,参编论著2部。





团队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临床科研团队是一支高学历、高层次及具备国际视野的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研究生18人,国家级师承专家2名,名老中医1名,团队成员针灸临床水平高超、临床科研素养深厚,核心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和海外学习经历,团队近20年来牵头组织实施了多项针灸重大临床项目,开展了针灸治疗女性尿失禁、慢性便秘、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盆底痛综合征等10余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牵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项,针灸行业标准8项,在JAM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eClinical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Mayo Clinic Proceeding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共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至今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全国针灸学科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