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重磅成果|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痴呆风险的分子机制!

2025-09-15作者:论坛报寒夜资讯
非原创

202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高创中心贾建平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发表了题为 “Proteomic signature of dementia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揭示了2型糖尿病(T2D)患者痴呆风险的分子特征及其潜在机制,构建了具有高精度预测能力的蛋白模型,为T2D相关痴呆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片

图1 研究简介



一、研究背景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T2D患者痴呆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而痴呆也被学术界称为“3型糖尿病”,提示两者存在密切的病理生理关联。然而,既往研究主要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因素分析,缺乏分子水平的机制阐释。T2D涉及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多重病理过程。血浆蛋白质组学能够整合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合并症及药物干预等复杂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分子特征,为深入理解“T2D-痴呆”关联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52958名基线无痴呆受试者,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检测近3000种血浆蛋白质,中位随访时间14.6年。研究团队运用生存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及蛋白共表达网络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系统性地探索T2D患者痴呆风险的蛋白质分子特征。


三、研究结果


研究识别到471种蛋白呈现出与T2D特异相关的痴呆风险模式,且与非T2D人群的蛋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本研究构建了由51种蛋白组成的血液预测模型,在T2D人群中对15年内痴呆风险的预测能力达到曲线下面积(AUC)>0.8,预测性能显著优于既往风险评估模型


图片

图2 T2D中预测痴呆风险的蛋白模型


药物—蛋白分析提示,不同降糖药可能通过不同通路影响脑健康:在胰岛素二甲双胍使用者中,分别有164种与90种蛋白与痴呆风险的升高或降低有关,提示降糖药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对痴呆产生双向影响。


图片

图3 糖尿病药物、蛋白和痴呆风险分析


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IL)6–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炎症信号在“T2D—痴呆”联系中的显著富集,而脂肪酸代谢通路特异性参与“T2D-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



图片

图4 通路富集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在大规模人群中系统揭示了T2D患者痴呆风险的蛋白质组学特征,成功构建了具有高预测性能的51蛋白模型(AUC=0.835),显著优于传统临床模型。不仅识别出T2D特异的痴呆相关蛋白(如ARHGEF12),还揭示了降糖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通过不同蛋白通路对痴呆风险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面,IL6-JAK-STAT3炎症通路和脂肪酸代谢紊乱被确定为连接T2D与痴呆的关键生物学路径,尤其是后者在T2D相关阿尔茨海默病中具有特异性。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2D与痴呆的分子关联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所开发的预测模型和识别的生物学通路为临床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发现对改善糖尿病患者长期神经认知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图片
END



来源 宣医图书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