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上甘露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大家应掌握甘露醇用药要点,避免误用甘露醇!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起病急骤,可出现弥散全脑病变的症状,如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在临床治疗中,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在目前所用的药物中,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常使用的一线药物。
1.甘露醇使用时间一般以7~10天为宜。如果甘露醇温度过低,可形成雪花样沉淀,需要加温溶解方可输注。
2.为使甘露醇达到最好疗效,用药速度十分重要。一般主张250ml液量在20分钟内滴入完毕。用药后20分钟,颅内压开始下降,2~3小时达高峰,其作用持续6小时左右,颅内压可降低46%~55%;但其降低颅内压作用时间一般较为短暂,因为血液中的糖会缓慢渗入大脑,并使水分滤过梯度达到平衡。
为了防止水分滤出梯度效应逆转,水分重新进入脑内,有必要保持持续的高渗状态。
因此在首次给药后如果仍需实施渗透治疗来降颅压,应在监测颅内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情况下,于4~6小时后重复给药。如果重复给药后仍达不到控制目标,则需采用其他降颅压方式。
3. 使用剂量可根据病灶体积、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情况而定;病灶直径在3cm以上者,每日应给予一定量甘露醇;病灶大、脑水肿严重或伴颅高压者,予1~2g/(kg•次),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对出现脑疝者,剂量可更大些;尤其对于脑出血并发脑疝者,用甘露醇降颅压,可为后续的手术治疗赢得时间。
4. 甘露醇输注方案包括连续输注或脉冲式给药,后者较前者更好;0.25g/kg甘露醇脉冲式给药可达到和0.5~1.0/kg连续输注同等的降颅压效果,且低剂量甘露醇还能够避免渗透压失衡和严重的脱水,能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因此多建议脉冲式给药,初始剂量为0.25~1g/kg 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分钟内静脉输入,以后可每4~6小时给予低剂量0.25~0.5g/kg维持。在突发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剂量,一般使用约60g(1g/kg)的剂量。
需强调的是,当患者血浆渗透压>330mOsm/L时,应停止使用;因为此时无论给予任何剂量甘露醇,也不可能起到脱水作用。
5. 反跳现象;对通透性极度增高者,甘露醇可能会渗入脑组织而发生反跳现象;为防止反跳现象,可在2次甘露醇用药期间,静脉注射1次高渗葡萄糖或地塞米松,以维持其降颅压作用。
有研究发现,高剂量组(760mg/kg)用药1~1.5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跳现象,测脑脊液中甘露醇浓度(0.91±0.64)mmol/L;而低剂量组(400mg/kg)无反跳现象,脑脊液中甘露醇浓度较低为(0.65±0.53)mmol/L, 且脑压下降百分率优于高剂量组。
故有学者认为,颅内高压患者静注甘露醇降脑压时,剂量以400mg/kg,输入速率不要超过50mg/(kg•min)为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降压效果,又可防止脑内压反跳。
甘露醇应用注意事项
1. 避免甘露醇肾病,后者主要表现为用药期间出现血尿、少尿、无尿、蛋白尿、尿素氮升高等。部分患者发病后不是死于脑血管疾病,而是死于肾功能衰竭, 其中部分与甘露醇有关。故对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非必要时用量切勿过大,使用时间勿过长;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有关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减量或停用;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首选血液透析,经透析多数患者可恢复。
2. 脑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者用甘露醇应慎重,以免因输入过快或血容量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
脑血管疾病伴血容量不足时,宜在补充血容量后酌情使用甘露醇。
脑血管疾病伴低蛋白血症时,宜先用25%白蛋白或浓缩血浆调整血浆蛋白浓度后,再酌情使用甘露醇。
3. 甘露醇应用后,先发生短暂性高血容量,从而使血压升高。故对同时伴高血压者,在用甘露醇前,可先用呋塞米将血容量调整后,再用甘露醇,以避免不良反应产生。
4. 甘露醇过敏反应少见,偶有致哮喘、皮疹、甚至致死;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偶可发生惊厥;避免药物外渗致局部肿痛,甚至组织坏死。
首发于好医师公众号,作者系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临床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