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慢阻肺病与哮喘专场精粹|CTS2025

2025-09-2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场·


慢阻肺病多学科诊疗模式探索


图片

报告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孙永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常与多种肺内和肺外疾病共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对慢阻肺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提高慢阻肺病综合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逐步受到关注。MDT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但慢阻肺病的MDT管理尚缺乏成熟的路径可循,亟须通过临床实践探索来积累循证依据与临床经验。
慢阻肺病的MDT模式是指,通过与慢阻肺病相关的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MDT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慢阻肺病患者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医疗照护,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慢阻肺病与肺癌免疫治疗









image.png

报告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玮



慢阻肺病与肺癌常因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而合并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阻肺病是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复杂疾病,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与自身抗 体存在关联。那么,对于合并有慢阻肺病的肺癌患者,其免疫治疗有何影响呢?

当慢阻肺病合并肺癌时,其免疫治疗面临双重挑战。其一,慢阻肺病可显著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疗效;一方面是慢阻肺病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会激活先天免疫细胞,增加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敏感性,进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另一方面是慢阻肺病患者常常合并细菌定植,肿瘤组织内存在大肠杆菌定植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时,其总生存期显著延长,这提示细菌定植可能通过特定机制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其二,合并慢阻肺病是肺癌发生免疫相关毒性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慢阻肺病合并肺癌时的免疫失衡,在启动免疫治疗前应慎重评估。


早期香烟暴露与慢阻肺病:预后及机制










image.png

报告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陈燕



生命早期香烟暴露与慢阻肺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引入“遗传基因(G)-环境因素(E)-全生命期事件(T) (GETomics)”概念,明确指出慢阻肺病是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及时间累积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型队列研究显示,约半数慢阻肺病患者存在儿童时期肺功能发展轨迹异常。母亲孕期主动或被动吸烟将导致子代肺部结构发育异常和功能受损,同时显著增加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和喘息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青少年时期吸烟则会直接阻碍肺部正常发育、降低成年早期肺功能峰值水平,显著增加未来罹患慢阻肺病和心血管合并症的风险。
为推进慢阻肺病的早期防治,建议推动孕期及家庭无烟环境的构建,实施面向青少年的全面烟草控制策略,并对高风险人群开展早期肺功能筛查与干预,这些措施对降低慢阻肺病发病率及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哮喘专场·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与难治性慢性咳嗽的疾病概念

图片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赖克方



临床上将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同时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定义为慢性咳嗽。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但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并不能有效缓解咳嗽,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慢性咳嗽(RCC)。还有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完善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被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UCC)。
UCC或RCC的临床病理生理特征均普遍表现为咳嗽高敏感性,其发生机制与外周感觉神经敏化、中枢神经敏化以及神经可塑性改变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将UCC或RCC归类为一种疾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UCC或RCC的疾病概念,首要的临床价值在于终结诊断的模糊性并提升医患沟通效能,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及使用无效治疗药物。同时实现从“对症/对因”治疗模式向针对疾病机制的靶向治疗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慢性咳嗽的管理水平。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循证启示

图片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张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3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该指南自2003年首版发布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基于每年更新的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总体纲要,不断整合国内外最新循证证据并立足国情。2024版指南在循证医学框架基础上提出34条推荐意见,涵盖哮喘定义、诊断流程、评估体系、个体化治疗、急性发作管理及哮喘的特殊类型等内容,标志着我国部分哮喘管理理念的重要转变,进一步提升临床规范化管理水平。

本次讲座聚焦指南相关内容的更新与优化,重点解读诊断路径(尤其是提出的拟诊概念)、全面精准与动态评估(包括2型炎症分型概念),以及慢性持续期和急性期的个体化治疗等背后的循证依据,让呼吸专科医生和基层医生对于指南应用于临床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



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趋势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苏楠



过敏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全球患病率为10%~40%。
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没有特异性IgE(sIgE)或2型炎症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诱发哮喘气道炎症。有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Th)1炎症通路和Th3通路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目前,生物制剂单抗应用于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中存在着治疗困境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治疗困境包括使用后的免疫原性、费用和治疗频率高、均为皮下注射且伴有局部反应和注射部位疼痛、长期使用的风险及依从性差。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包括:①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中,生物制剂治疗重度哮喘的应答率在60%~80%之间,仍有约20%的患者对所选用的生物制剂没有应答;②使用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哮喘,能达到“临床缓解”的比例仅在30%~40%。③采用生物制剂治疗后,哮喘患者的基础维持治疗药物可适当减量,但不能完全停用。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