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樊卫教授: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流行数据,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7.2万例,死亡3.1万例;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0.23/10万,较2014年的9.8/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癌症数据发布相对滞后,目前实际发病率只会更高。究其原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均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因素。
对于临床来讲,不断攀升的发病率无疑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推进前列腺癌的早筛早诊,使更多患者获得疾病早期根治的机会。欧美国家早已推荐5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筛查,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也在大力推广前列腺癌筛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定期、定点前列腺癌筛查,通过活动也确实诊断出很多早期前列腺癌患者。
其次,在治疗方面,对于早期诊断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局部根治性切除手术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而对于诊断时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全身治疗,激素敏感时期采用去势治疗(ADT)。但多数患者2~3年会发生去势抵抗,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是前列腺癌病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非转移性CRPC(nmCRPC)治疗主要目标是延缓转移,可应用如达罗他胺、阿帕他胺等内分泌药物;转移性CRPC(mCRPC)可选择化疗、靶向、免疫、核素治疗等,如镭-223是一种新型α核素治疗,可改善骨相关事件,并能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这也是相比于β放射性核素所取得的较大进展。
我国前列腺癌发生率持续升高,随着其诊治形势越发严峻,很多学科都在发挥着力量。在这其中,核医学科既可以基于代谢进行诊断,还可以基于放射性核素进行治疗。
基于核医学的诊断,可从两个方面反映肿瘤代谢水平,一方面如PET-CT、PSMA等显像技术,可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发现更多病灶;另一方面在肿瘤骨转移后会发生钙代谢改变,可通过ECT、PET等手段检测,如骨扫描和负离子显像。另外,核磁显像也可用于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也相对较真实准确。
基于核医学的治疗,一方面可通过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与核素(β核素或α核素)结合,进行全身前列腺癌细胞的治疗;另一方面对于骨转移患者,既往有β核素锶-89,如今α核素镭-223问世,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力”,且可保护周围微环境,具有更好疗效,可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同时获得生存、安全性、生活质量方面的三重获益,为临床带来更好的选择。
由此可见,多数前列腺癌患者会用到核医学进行疾病诊疗,核医学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樊卫教授:其实,过去前列腺癌的治疗都有核医学科参与。如锶-89经过近200年的探索,到1970年代应用于临床,在我国于90年代获批,轰动一时。但后来经过更进一步研究发现,锶-89未对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而新型α核素镭-223,则在对肿瘤细胞拥有更强“杀伤力”的同时,也对病灶周围微环境具有保护作用,因而疗效得到了较大提升。CRPC患者治疗相对较困难,幸运的是,近年来不断有新药上市,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如达罗他胺作为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得益于其独特的分子机构及特性,相比既往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具有更好疗效,可延缓nmCRPC患者出现转移时间,进而延长生存。但前列腺癌骨转移仍是临床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当患者处于激素敏感阶段时可采用去势治疗,一旦疾病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治疗则较为困难。所幸,如镭-223这种新型α核素,可减轻骨转移症状、延缓骨相关事件发生,控制疾病进展,延长CRPC骨转移患者生存期,这是以往类似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
综上,达罗他胺和镭-223的上市引领了前列腺癌治疗新时代,为nmCRPC和mCRPC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手段,让医生有了新的“武器”与疾病进行“斗争”,从而最大化患者获益。
樊卫教授:我们一直不断追求精准治疗,核医学也已从过去单一化治疗进入诊疗一体化、可视化的时代,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和病灶处的代谢分布,可预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如通过对带有标记的药物进行扫描追踪,发现、定位到骨转移灶、淋巴结转移灶或肺转移灶等不同部位,表明其对相应转移灶具有治疗疗效;还可进一步分析计算病灶处药物含量及杀伤力,从而做到精准、可视化诊疗,这无疑也将会是前列腺癌领域的巨大进步。
本文由樊卫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