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黑榜
▲紫药水
紫药水又名“龙胆紫、甲紫”,属于抗菌性染料,其能与微生物的酶系统发生氢离子的竞争性对抗,使酶成为无活性的氧化状态,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某些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效果较好,但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差。同时,甲紫还能起到收敛作用,帮助皮肤消炎退肿。
但是,一旦伤口化脓,紫药水的收敛作用反而成了细菌的保护伞,伤口表面看似结痂愈合,但内部化脓部分的细菌仍在继续繁殖。
同时,毒理研究发现:动物全身性(或系统性)吸收甲紫可致癌,故国家药监局也曾发布公告明确指出,甲紫仅可辅助用于预防和治疗局部皮肤感染,禁用于黏膜和开放性伤口,并严禁口服。
同时,平日使用时应避免药品与眼睛接触,涂药后不宜加封包。本品还含有乙醇成分,故对酒精过敏者慎用。
基于上述原因,现如今紫药水已经不再作用伤口处理的推荐用药。
▲红药水
红药水又名“红汞”,成分为2%的汞溴红溶液。其主要作用为有机汞消毒防腐剂,通过释放的汞离子与蛋白质结合发生沉淀,达到收敛、防腐的目的。
虽然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小,但其穿透力也同样很弱,抑菌作用很小。同时,“汞”作为重金属,对人体存在毒性。故红药水现在也不作为常规处理伤口的用药。且需谨记,红药水和碘伏不能同时使用。
红榜
▲含碘消毒剂
碘作为最古老的消毒剂之一,1811年由法国药剂师首次发现,其渗透性良好,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故以碘为杀菌作用的消毒剂逐渐在市场中出现。最被大众熟知的有两种:碘酊和碘伏。
★碘酊,又名碘酒,由碘、乙醇和碘化钾组成,属于游离碘消毒剂。在医院中,碘酊主要用于手术切口、注射、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在伤口处理中,因碘酊对黏膜刺激性强,会使伤口灼伤,故主要用于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而不能涂在溃烂的伤口和皮肤黏膜上(如:新生儿皮肤黏膜)。需要注意的是,碘可以沉着在皮肤上,故必须使用75%的酒精脱碘,且不宜长时间、大面积使用。
★碘伏,是聚维酮和碘的络合水溶液,是目前家庭常备消毒药品的首选。其克服了碘酊难溶于水,不稳定,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大、着色不易褪色需要乙醇脱碘等缺点,且保留了碘的良好杀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碘酊等游离碘消毒剂,广泛用于医学领域消毒。碘伏不仅可用于皮肤消毒,也可用于黏膜和创口的消毒处理。适用于婴幼儿皮肤消毒。需要注意的是,碘伏在室温下必须避光保存。
▲乙醇
乙醇,又名酒精。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使菌体蛋白质凝固死亡而起到杀菌作用。其作用强度主要与浓度相关。100%的纯酒精其实并无杀菌作用,消毒作用最强的为含75%乙醇的医用酒精。
但因其存在一定的刺激性,通常不推荐大创面的消毒,也不宜在皮肤破损及皮肤黏膜、溃烂、渗液部位使用。手部的卫生消毒可用浸有本药的棉球搓拭双手,持续1~2分钟。40%~50%的溶液可涂抹皮肤预防褥疮。
▲双氧水
双氧水又名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作用是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释放新生态氧,使细菌成分发生氧化作用,干扰其酶系统而发挥抗菌作用。有利于清除脓块、血块及坏死组织,可用于皮肤、口腔和黏膜,是伤口处理非常理想的消毒剂。其涂抹伤口时会产生气泡,有灼烧感,皮肤表面会被氧化成白色,用蒸馏水清洗即可,5分钟后即可恢复原来肤色。
临床可用于化脓性外耳道炎和中耳炎、口腔炎及伤口清洁。医用双氧水浓度常为2%-3%,浓度过高会导致皮肤灼伤。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消毒部位、杀菌能力、安全性、刺激性等方面,最推荐的家庭常备红榜消毒药品为碘伏。
双氧水或乙醇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适当配备;紫药水和红药水已不再推荐家庭常备。
第一时间处理伤口很重要,但如果伤势过重或伤口情况恶化,也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作者:首都儿科研究所 刘碧晴
审稿专家: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管药师薛颖,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姜德春本文转发自北京医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