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且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6万,占全世界病例的50%以上。随着我国学者在肝癌领域的不断探索,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探索的不断深入,目前肝癌领域的一线、二线治疗模式愈发成熟,国家层面也推出了诸多抗肿瘤治疗的利好政策,意在携手肿瘤学专家学者,进一步推动我国肝癌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本期为大家呈现的甘肃省人民医院杨晓军教授采访,供各位临床医生学习、交流。
杨晓军教授:肝癌治疗目前愈加强调综合治疗模式。以TACE为例,其可与手术、介入、靶向等多种手段进行联合,且疗效都已得到广泛认可。
至于TACE与靶向治疗的联合时机,目前来看应是宜早不宜晚。在不考虑经济条件且患者身体可耐受靶向药物的情况下,在就诊时就可建议患者应用靶向药物。为避免增加对肝功能的损害,建议在TACE治疗的前后2~3天,停止服用治疗药物。
中国肝癌的外科治疗从上世纪上半叶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术中超声技术、ICG荧光影像技术、腹腔镜以及机器人手术和ALPPS等快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肝癌的外科治疗。回顾性调查显示HCC肝切除占比达67%,5年生存率为19.6%。而术后高复发率是影响5年生存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肝内播散和非同步多中心癌变,因此对肝癌术后复发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建立预测预防体系,对复发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术后防治,进而改善预后,是目前肝癌防治工作的关键。在2019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里提到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包括:预防性TACE治疗,抗病毒治疗,槐耳颗粒,干扰素-α,对于高危复发的患者,进行索拉非尼靶向治疗。2019ESMO Asia多项中国研究荟萃分析证实术后使用索拉非尼显著降低复发,延长生存;其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PVTT术后使用索拉非尼,更早使用死亡风险降低更多。同时2019年东方肝胆数据和2019年华西数据对于肝癌伴mVI的患者,术后联合索拉非尼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RESORCE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开启了肝癌的二线治疗,2020ASCO REFINE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瑞戈非尼二线治疗中位OS长达14.8个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治疗OS长达26个月,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序贯治疗同样能够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多样,不同手段的疗效和费用差异也较大,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以下几大因素。一,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二,牢记中外肝癌患者特征差异,并理性看待国外各临床研究结果,不可机械照搬;三,以临床现有的、疗效明确的介入治疗为基准,合理联合系统治疗,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的疗法;四,注意区分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研究结果才是真正的阳性结果。五,关注治疗手段的效价比。在TACE联合不同系统治疗手段中,除了抗病毒作为基本治疗外,分子靶向治疗为首选治疗,而分子靶向治疗的首选一线药物为索拉非尼,当索拉非尼治疗进展后,可考虑更换瑞戈非尼等二线治疗药物,同时在应用各类新药物时也当始终关注适应证。
本文由杨晓军教授审校
杨晓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中国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外科学博士,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兰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专业擅长肝胆胰疾病及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在美国UPENN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两年,研究方向是MicroRNA和肿瘤干细胞;在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一般外科研修学习一月,研修专业为肝胆胰疾病及肝移植;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哈维德夫医院胃肠科研修学习三月,研修专业为快速康复外科。目前担任《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腹腔镜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肝脏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胃肠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结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胆道学组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肝胆胰脾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资助金额80万。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资助金额4万元。主持甘肃省人民医院国家级科研培育计划重点项目一项,资助金额30万元。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10),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7)。近五年在《Cancer Research》、《Cancer Letter》、《Plos ONE》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0篇,影响因子最高9.329分,合计35分,总被引806次,单篇引用最高420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