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 ESOC 华山特约】脑血流搏动性在不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中的作用探讨:一项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

2023-05-28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235-1--照片.jpg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仲伟逸


脑血流搏动性(cerebral pulsatility)被认为与颅内动脉硬化及微循环血流阻力密切相关,是颅内血管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1];既往已有不少研究认为这一特性与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但是纵向队列证据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纵向随访的上海老年研究队列(Shanghai Aging Study,SAS),在基线人口学特征及临床信息采集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MCA)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利用多模态磁共振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负荷包括白质高信号(WMH)、腔隙、脑微出血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并对受试者进行脑小血管病影像随访;最后,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血流搏动指数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以Poster的形式在此次ESOC上进行展示。 

 

图片1.png


最终本研究一共纳入188例无痴呆及卒中病史且无颅内大血管狭窄的社区老年人,在2010-2011年期间完成全套基线血流搏动性及脑小血管病负荷评估,中位年龄70岁,女性占比49.5%;其中100例于2016-2017年期间接受了脑小血管病影像随访,中位随访间隔7年。我们分析发现基线后循环血流搏动指数与脑室旁WMH、基底节区ePVS负荷密切独立相关。纵向数据则进一步提示在高血压患者中,后循环血流搏动指数可独立预测随访期间脑室旁WMH进展(β=2.694, SE=1.112, p=0.020);但对于100例随访者,前循环MCA血流搏动指数越高,基底节区ePVS进展风险反而更低(β=-6.737, SE=2.685, p =0.012)。而对于腔隙及脑微出血负荷,均未发现与脑血流搏动指数有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提示基线后循环血流搏动指数可显著加重高血压患者脑室旁白质高信号进展,然而MCA血流搏动指数似乎是基底节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进展的保护性因素。我们推测颅内血流搏动性可能在不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强调了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显著异质性及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也再次提示了未来脑小血管病干预性研究中基于影像人群筛选的重要性。

微信截图_20230528072457.png

原创文章,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