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影响因子高达120.7分的世界级医学顶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重磅刊登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30天及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主要是心血管死亡风险的降低[1]。
通心络胶囊是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代表性创新药物。既往已有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显著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的心肌微血管灌注,降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率。此次CTS-AMI研究成果的取得,进一步证实了通心络胶囊在STEMI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也为中医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开辟了新路径。
CTS-AMI研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设计,国内124家临床中心参与其中。本文对话参研单位负责人、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就STEMI临床治疗现状、通心络CTS-AMI研究历程及成果价值等话题展开深度访谈。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临床亟需新的药物和证据解决微循环再灌注障碍临床难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人类死亡的约50%由心血管疾病导致,而在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约50%来源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李春坚教授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恶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衰,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尽量在时间窗内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李春坚教授介绍,再血管化治疗,即通过手术治疗手段把闭塞的血管打开,恢复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是目前治疗的首选。此外,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广泛推广之前,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多项临床循证研究的发表,PCI联合溶栓治疗也为很多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带来了获益。
“总之,目前手术治疗是首选,溶栓治疗是次选。另外,针对部分患者还需要将溶栓和PCI手术结合起来。”李春坚教授强调。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除了要开通大血管外,还要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的灌注。李春坚教授指出,“PCI和溶栓等治疗手段,特别是手术治疗,主要是开通堵塞的大血管,就好比通畅江河湖海中的水流。但是,负责灌溉每一块田野、每一亩地的沟渠(微血管)中是不是有水,介入治疗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溶栓药物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能会对微循环再灌注起到作用,但是,目前有明确证据的药物还不多。李春坚教授表示,临床亟需新的药物出现和高质量循证证据发表,从而让医生能够有更好的武器来解决微循环再灌注这个治疗难题。
与国际接轨,通心络药物高级别循证证据亮相《JAMA》
李春坚教授介绍,通心络胶囊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教授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专利创新药物。通心络胶囊自1996年上市以来,心脑血管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荣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
“系列机制研究发现,通心络对于血管内皮功能和微循环的改善有很好的作用。”李春坚教授介绍,2023年10月2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为通心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证据。
CTS-AMI研究是一项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符合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标准。研究共纳入中国124家医院发病24小时内的3797例STEMI患者,最终3777例被纳入主要分析。其中,通心络组1889例,安慰剂组1888例,两组基线特征相似,几乎所有患者都接受了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治疗,87.0%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再梗死、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
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通心络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MACCEs风险36%,其中,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此外,通心络组30天严重STEMI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随访一年时,通心络仍能持续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同时,与安慰剂相比,通心络不增加STEMI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李春坚教授评价,CTS-AMI研究在《JAMA》上发表意义重大,是中医药研究的典范,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做出了表率。
“未来的中医药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应该以CTS-AMI研究为模板,从而使更多的中医药走向国际;另外,西药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借鉴CTS-AMI研究的设计。”李春坚教授指出,CTS-AMI研究,从研究的设计,如随机化、安慰剂对照、盲法等,到药物选择及安慰剂制作,再到严谨的随访和极低的失访率等,都体现出了该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值得借鉴的一项大型临床研究。
CTS-AMI研究的重磅成果也引发国外专家学者高度评价。JAMA编辑格雷戈里·科夫曼(Gregory Curfman)博士表示:“通心络将有望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产生有利的影响。”社论家理查德·巴哈(Richard G.Bach)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STEMI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但STEMI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10多年来STEMI治疗方法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而CTS-AMI研究取得的成果,是近10年在治疗STEMI方面的重大突破!”
“CTS-AMI研究是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至少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李春坚教授表示,中国的权威指南下一步应该考虑把通心络胶囊列入临床治疗的推荐用药,指导临床医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该药物。
李春坚教授表示,希望未来针对没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如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开展相关高质量循证研究,从而让更多冠心病患者通过通心络治疗改善微循环、改善临床预后,为更多冠心病患者带来获益。
参考文献:
1. Yang Y, Li X, Chen 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ongxinluo)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TS-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3;330(16):1534–154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