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肝豆状核变性是否会造成肝硬化,应该采取哪些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脑基底节损害为主的变性疾病为特点。铜在体内堆积,在肝脏会导致肝硬化;在脑部会导致豆状核变性;在眼睛会导致角膜K-F环。该病的诊断有血铜蓝蛋白水平低,而尿铜水平很高。
该病一般起病隐袭,需要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如果5~6岁学龄前患儿出现转氨酶水平异常,需要警惕该病,当然也不排除有人20~30岁才发病。该病有时可能被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脑部豆状核病变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此有肝功能异常结合锥体外系表现如手抖、震颤、走路不稳等症状的儿童,需要警惕该病。
肝豆状核变性一旦确诊,需要对患者的父母及兄弟姐妹进行基因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该病治疗药物包括青霉胺、葡萄糖酸锌,以及二巯丙磺钠注射液等,该病是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遗传性疾病。
总之,如发现学龄前、学龄期儿童或者青年人有长期肝功能异常,排除乙肝、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且有手颤等表现者,可以考虑查血铜蓝蛋白和血铜、尿铜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查脑核磁。此外,该病为家族遗传病,可以通过询问家族史发现。
(沐雨整理,李淑娟教授审校)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下期预告: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时机和原则?
“神”问妙答栏目每晚20:00更新,期待各位持续追更!
罕见病诊疗指南——抗 LGI1 抗体相关脑炎【神经系统罕见病】
《中国卒中学会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科学声明》在线发布
ISC 2022前沿速递|应用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影响的性别差异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血栓预防及血栓形成的治疗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院前和初始医疗系统的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Lancet:静脉溶栓替奈普酶(0.25 mg/kg) VS 阿替普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