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脏康复疗法是一种系统治疗手段,融合心血管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通过采用综合评估、有效药物、有效运动、有效营养、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感恢复到健康状态,降低再次发病率,降低早死风险,有望打破心脏病恶性循环。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
6.家庭心脏康复健康教育
经历急性心脏事件(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开胸手术)后,大多数患者不知道是否应该运动,耐受运动量有多大,应做什么运动。对运动的不确定和对运动风险的担忧导致患者回避运动。运动训练是改善患者自身看法的最佳手段。临床医师需首先向患者解释运动的步骤以及运动对患者身体有利和可能不利的影响,帮助患者辨别和评估症状与所完成的负荷的联系。通过运动训练,患者学会感觉和观察自己局部和全身性反应(例如心率、呼吸增快、胸痛症状、肌力增加和主观幸福感),学会将症状与客观的运动状态相联系。通过逐渐地增加运动强度,增强患者参与运动的信心。这种启蒙教育将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在工作、娱乐及日常生活中的体力,促进患者参与和坚持运动。
①宣教内容:首次健康教育形式建议一对一且面对面,由心脏康复医生或护士执行,内容包括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向患者介绍疾病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强调遵循运动处方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了解运动康复过程中的警告信号,要求患者备硝酸甘油、心率表或便携式心电监护。其他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定期进行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及睡眠、戒烟的相关知识宣教。
②宣教方式:可采取多种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平台,还有多方式的现患教育,包括患者入院教育,出院康复宣教,病友会,冠心病俱乐部等,虽然现患教育受众面小,但切实可行,且效果较佳,因患者处于发病状态,对健康和生命有更多思考,容易接受医务人员提供的各种健康信息,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③宣教对象:患者、家属和护工。
④宣教频率:至少每月一次,具体可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而定。要求首次一对一健康教育至少持续30分钟。
7.家庭心脏康复随访系统
随访系统可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患者对康复处方的依从性、持续性和安全性,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现在更可借助移动医疗掌握患者康复处方执行情况和基本生命体征,了解有无不良反应。对不良反映可及时提供指导措施,从而避免不良后果。
设置门诊随访和电话、微信随访系统。第1个月,每个星期与患者通电话或微信至少1次,1个月时要求患者到社区随访1次。第2个月,每2个星期与患者通电话或微信至少1次,常规门诊开药。第3个月,患者到门诊接受系统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用药情况、症状和体征、运动和生活方式改善情况、血生化检测和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建立随访档案,根据随访结果对患者进行再评估,适时调整康复处方,倡导患者的家庭自我管理。
8.家庭心脏康复安全策略
①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1)在开始运动康复之前需向患者详细介绍运动处方内容。
(2)在患者每次运动康复的前、中、后给予评估。
(3)准备心脏急救应急预案。所有参加心脏康复的医务人员需定期接受心脏急救训练,定期参与病例讨论。
(4)运动场地需备有心电监护和心肺复苏设备,包括心脏电除颤仪和急救药物。
②患者教育:
(1)指导患者了解自己在运动康复过程中身体的警告信号,包括胸部不适或其他类似心绞痛症状、轻度头痛或头晕、心律不齐、体质量增加和气喘等。
(2)对于患者出现的身体不适及时给予评估和治疗。患者在运动中若出现如下症状,如胸痛、头昏目眩、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以及脉搏不规则等,应马上停止运动,停止运动后上述症状仍持续,特别是停止运动5~6 min后,心率仍增加继续观察和处理。如果感觉到有任何关节或肌肉不寻常疼痛,可能存在骨骼、肌肉的损伤,也应立即停止运动。
(3)强调遵循运动处方运动的重要性,即运动强度不超过目标心率或自感用力程度,并应注意运动时间和运动设备的选择。
(4)强调运动时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的重要性,这与运动安全性有关。
(5)提醒患者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运动水平,比如冷热、湿度和海拔变化。
③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运动前要评估每个患者最近身体健康状况、体质、血压、药物依从性和心电图的变化。
(2)根据危险分层决定运动中的心电及血压等医学监护强度。
(3)根据运动前的临床状态调整运动处方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小结
家庭心脏康复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减轻国家、社会和个人医疗负担的重要途径。全国开展的医疗体制改革给家庭心脏康复的全面推开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发展,为家庭心脏康复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契机,来自医院的远程运动指导和针对患者的评估监护都有望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完成对患者的远程评估、处方制定和风险预警监测,达到省时、高效的目标。
来源:365医学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