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年度盘点,传承创新丨2023肿瘤领域进展回顾与展望”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3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近年来,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存获益,为全方位展现乳腺癌研究最新进展,探讨乳腺癌治疗新方向、新前景,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王宁教授以“北京市乳腺癌流行病学概况及筛查实践”为题进行了乳腺癌流行病学进展的盘点。
专家简介
王宁 教授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副主任 副研究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肿瘤登记与监测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慢病防治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预防医学会理事
中华预防医学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委员
北京市体检质控中心专家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通讯编委
全球和中国乳腺癌流行现状
01
更多中国声音将唱响国际舞台
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GLOBOCAN 2020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226万乳腺癌新发病例,超过68万人死于乳腺癌。
最新的GLOBOCAN数据统计即将发布,与以往会有所不同。目前中国肿瘤登记处已超过2000个,基本做到了人口的全覆盖。备受关注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建立不少于1145个国家级肿瘤登记处。基于这些情况,中国专家学者提出,GLOBOCAN现有的中国肿瘤数据并不足以代表中国的真实情况,因此,新版GLOBOCAN数据统计将纳入中国更多的肿瘤登记处数据,中国专家学者计算的数据也会一同发布,值得期待。
02
绝经期和老年妇女成为我国乳腺癌高发人群
《2021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录了全国700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死亡率也略高于农村地区。从既往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我国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其中,城市地区发病率基本处于平稳的趋势,无大幅度的起伏波动,但农村地区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统计中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底数较低,但近些年一直呈增长态势。在死亡率方面,农村地区比较接近城市地区。
我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近些年的变迁也值得关注,城市地区没有明显的变化,高峰主要还是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而农村地区则不同,2005年开始峰值一直在绝经期年龄的前后,但2018年发生了明显改变,从以往的“单峰”转变为“双峰”,绝经期前后和60岁左右的老年女性成为乳腺癌高发人群。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中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82%,而美国早已经达到90%以上。
我国5种癌症首诊分期情况(2016—2017年)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中21.6%(超过1/5)在首次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早期比例较低,平均只有27.6%。
北京市乳腺癌流行病学现状
北京市肿瘤登记工作始于1976年,北京市肿瘤登记直报系统于2004年建立,有180余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医院HIS系统进行报告,覆盖了北京人口全人群。根据《2022北京肿瘤登记年报》中的数据,乳腺癌仍位列2019年北京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达到85.33/10万,远远高于肺癌的78.86/10万。1998-2019年间,北京市乳腺癌发病粗率和发病标化率均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但在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虽然死亡粗率有所增长,去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干扰后的死亡标化率并无明显变化。
近年来,乳腺癌是否呈现年轻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北京市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小于40岁新诊断女性乳腺癌患者占所有新诊断患者的比例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由2001年的13.5%下降至2022年的10.4%,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拉低了这一比例,但其实从2019年开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比例有所回升。
北京市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在不同时间表现出差异性。2001年呈现为“双峰”,与我国现在农村地区的年龄别发病率相似;2008年呈现为“平台期”,与欧美国家的情况接近;而2019年又转变为“双峰”,即绝经期和60岁左右老年女性为高风险人群,且60岁左右老年女性的峰值更高。
用乳腺癌患者发病中位数和平均年龄观测,从1998年到2018年,北京市乳腺癌发病年龄呈增高趋势,包括城区、郊区和城郊结合。但根据最新文献和算法,对发病平均年龄进行标化处理后,发现在郊区可能会出现女性乳腺癌年轻化的趋势,女性平均发病年龄略有下降,但在城区居民和患者群中尚未观察到该现象。
北京市乳腺癌5年观察生存率,仅次于甲状腺癌,达到84%,较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远不及美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
北京市乳腺癌筛查实践
01
大规模人群癌症筛查项目助力乳腺癌“早诊早治”
我国有多项大规模人群癌症筛查项目,包括卫健委(农村)癌症早诊早治、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其中均包含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筛查。
目前,我国在乳腺癌的早诊早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从2012年开始,我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经陆续覆盖了全国超过30个省份,并有望在2024年实现全国覆盖。
02
深入分析,探索乳腺癌有效筛查方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是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由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带领北京市各区卫生健康委等共同完成。
筛查流程主要包括现场填写高危人群评估问卷,进行癌症筛查,并完成卫生经济学调查。北京市搭建了癌症早诊早治信息管理平台,优化了筛查现场管理流程,根据项目的乳腺癌筛查流程图,年龄在45-74岁的筛查对象,先填写评估问卷,对评估确定为高危人群的居民开展癌症筛查,即如果被评估为高危人群,进行乳腺B超联合钼靶的检查;对于筛查结果为BI-RADS 1、2类的人群,进行常规复查即可,对于BI-RADS 3类的人群,要求半年后必须进行随访,而对于BI-RADS 4、5类,则应进行相关治疗。
但该国家项目,即“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乳腺癌筛查结果仅评估了乳腺X线检查的BI-RADS 分类结果,并未获取到更多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北京市对北京接受不同筛查方式的这些女性进行了随访,根据平均随访3年后的乳腺癌发病情况分析,问卷初筛阳性即高危的居民早诊率高于阴性即非高危的居民;而由于居民依从性等因素,有些居民仅进行了B超或钼靶检查,在B超和钼靶都进行检查的居民中,阳性的居民累计发病率高于阴性的居民。
另一项关于该项目深入分析报告,对2014-2019年,45-69岁女性居民,49161例进行高危评估的分析,15550例评为乳腺癌高危个体,高危率为32.22%,7500例做了乳腺超声和/或X线(钼靶),参与率为48.23%。高风险人群乳腺癌的发生率(302.3/100000)高于低风险人群(172.6/100000),表明问卷还是有效区分了高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在完成筛查的人群中,原位癌和早期癌的比例高于未做筛查和低风险人群(83.3%对71.4%对30.4%),数据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了用问卷和该方法可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有效评估。
对单独使用钼靶检查、单独使用超声、超声联合钼靶、超声初筛钼靶分流和钼靶初筛超声分流五种模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显示,AUC最高的是超声联合钼靶和超声初筛钼靶分流,证明了其有效性,而检出一例乳腺癌所需要花费较低的是单独使用超声和超声初筛钼靶分流,卫生经济学效果是最好的。
审阅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王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