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扒一扒儿童血小板异常升高

2021-03-29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非原创

作者: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 吴志丹


【前言】


在日常的临床检验工作中,血常规是最最普通的基础检验项目。一张完整的血常规报告包含有二十个指标,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主要是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


对于血小板这个检测指标,如果检测结果偏低,大家都知道首先检查标本是否凝集,第一时间排除由标本因素导致的假性降低;但是对于血小板数值升高,往往不会引起检验人员足够的思考,甚至包括临床医生。近日遇到一例血小板异常升高的病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病例经过】

患者,女,7个月,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初为单声咳,渐加剧呈阵发性连声咳,喉中有痰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38.0℃左右,伴鼻塞、流清涕,声音嘶哑明显,稍气急。


至外院先后给予“拉氧头孢、五水头孢唑林、头孢地嗪、氢化可的松、甲强龙”等输液治疗及“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6天退热,咳嗽减轻,随停药改服中药。


2天前再次出现发热,热峰39.0℃,咳嗽加重,气喘伴气急,于2018年2月12日入住我院。入院查血常规:WBC:12.38×109/L,N% 88.1,L%:7.4,PLT 358×109/L,CRP 44.4mg/L。


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甲强龙抗炎平喘,氨溴索化痰,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氧喷等治疗,完善各项检查。


随后几天,各项检查报告异常的有:流感病毒A阳性,乳酸脱氢酶 459IU/L,羟丁酸328IU/L,碱性磷酸酶176IU/L;补充检查cTn I 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结核抗体阴性。


2月14日用奥司他韦抗病毒。2月19日查血常规:WBC 17.67×109/L,N% 30.8,L% 57.4,PLT 1279×109/L,CRP 4.2mg/L,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血细胞直方图及外周血图片染色镜检如下:




2月22日,复查血常规:WBC 11.24×109/L,N% 62.5,L% 26.9,PLT 941×109/L,CRP <1.0mg/L。


23日,患者无发热,偶有轻咳,无气喘气急,神志清精神可,办理出院,出院诊断支气管肺炎。26日,该患者来院门诊复查,WBC 6.54×109/L,N% 23.7,L% 66.2,PLT 608×109/L,CRP <1.0mg/L


【案例分析】


该患者住院期间检测末梢血常规三次,第二次结果较首次异常升高。临床医生分析考虑感染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诱导血小板激活、释放,加用了双嘧达莫抗凝治疗。部分检测数据如下:


微信截图_20210326143951.png


分析此血小板升高的案例,首先判断该案例血小板是假性升高还是真性升高。


导致血小板假性升高的原因不多,主要是小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干扰。


根据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的估计原则,且红细胞形态正常,未见细胞碎片,因此可以判断仪器检测的数据是可信的,该患者血小板升高。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血小板和炎症反应相关,血小板及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参与炎症反应综合征。


该病例有较多的感染性炎症证据:7个月大的儿童白细胞分类应该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到60%左右,该患者12日血常规N%为88.1,L%为7.4,比例严重倒置,且CRP 44.4mg/L,体温38℃以上,PLT 358×109/L。


此外,7个月的儿童,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IgG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才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是该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如下:IgG 13.4g/L(参考范围7.0-16.0)、IgA 0.72g/L(参考范围0.7-4.0)、IgM 0.97(参考范围0.40-2.30),实际水平均已升高,尤其是IgG。


IgG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结合病毒抗原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也说明该患者受到微生物感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活化,激活大量淋巴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以上证据有力证明该患儿为细菌性感染。加上流感病毒A阳性,说明该患者为细菌性感染合并流感病毒A感染。


研究表明,血小板在炎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被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后,能够释放多种具有调节炎症作用的化学激动剂,如PF4、β-TG、MIP-1α等;血小板微粒可以活化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促进跨细胞间传递的趋化因子及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的可溶性CD40L能通过激活粒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等诱导产生促炎因子,参与肺损伤的形成和血管相关炎性损伤。此外,血小板还能增强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参与炎症反应等。


综上分析,该病例血小板升高是因为机体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血小板被大量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在抗感染中首当其冲的粒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被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一半随血液循环运行进入循环池,另一半附着在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壁上成为边缘池,在机体受到微生物侵袭时,边缘池的粒细胞可以迅速补充到循环池,所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在短期内迅速增高;


而血小板的生成必须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定向分化成熟产生,但是其寿命约7-14天,而粒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6.3小时,所以血小板升高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回顾性分析发现,我院儿科门诊患者血常规检测血小板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住院病人中较高比例的患者血小板升高,且大多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症较门诊病人严重。


而本案中血小板异常升高,我分析与该患者病情重,病程长(从发病到出院超过三周)有关,另外与患儿个体差异有关系。


有文献报道,随着儿童全身严重反应综合征病情加重,血小板逐渐降低。所以,血小板在感染性疾病中应激性升高,可以有效增强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



来源:检验医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