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事实战|中药的毒性分级,是怎么分的?

2021-05-24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其他非原创

中药的毒性分级,迄今为止尚无统一标准,大多依据历代医疗实践经验和本草记载,按照毒性剧烈的程度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程度进行分级。


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快而重的称为“大毒”;使用较大剂量才出现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较慢、较轻的称为“有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且程度较轻的称为“小毒”;一般不发生毒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相当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的称为“无毒”。


古代医药学家在中药毒性的分级上除考虑毒性反应外,往往涵盖了中药的偏性。如《神农本草经》仅将中药分为有毒、无毒二类,未作毒性程度上的具体分级;《内经》中只有大毒、常毒、小毒的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才明确地将有毒与无毒药物区别开来,在《本草纲目》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将其中312种药物标明有毒,并基本按照传统分类原则,按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且将毒草类专门集成一卷,载药47种,书中对于药物毒性的记载和描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有许多认识与现代认识趋于一致。


进入近代和现代后,传统的、经验的分级方法仍被采用,如全国通行的《中药学》教材,仍按大毒、有毒、小毒三级记述有毒中药;《中国药典》也一直采用大毒、有毒、小毒标示中药毒性的大小。


微信图片_20210517153003.jpg


但对于毒性的认定和分级,文献多有出入,尤其是小毒药物,此云有毒,彼云无毒,意见不一。如雷丸,《名医别录》和《中药大辞典》云有小毒,而《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未载。


进入现代以后,有学者提出对中药毒性的分级可按可能中毒量、可能致死量及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等参数综合分级。而且还提出了3种可供参考的分级方法:①根据中药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范围的大小分级,范围愈小其毒性愈大;②根据药物中毒剂量及中毒的时间分级,剂量小、症状发生快的为大毒;③根据中毒后临床表现的程度分级。


如果出现中药中毒,首先应立即中止接触毒物。第二是要迅速清除未吸收的毒物,包括药用炭吸附、催吐、洗胃、导泻、灌肠、清除体表毒物。尤其是内服毒物,务必争取在4~6小时内,通过洗胃等方法尽可能排出未吸收的毒物。第三应想方设法排出已吸收的毒物,如吸氧、高压氧疗法、利尿、血液净化疗法、应用特效解毒药、对症支持疗法等。


本文首发于人卫药学 节选自《中药药学服务手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