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较大胃腺瘤的标准微创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实现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便于精确的病理学评估,并显著降低复发率。然而,ESD操作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极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与个人操作经验,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助益。
适应证评估:严格遵守指南,确认病变符合ESD治疗标准(如:分化型腺癌、无溃疡、直径<2cm的黏膜内癌;或其他病变经评估可行ESD等)。
影像学评估:高质量的白光内镜、染色内镜(如靛胭脂)、电子染色内镜(NBI/BLI/FICE等)及超声内镜(EUS)至关重要,用于明确病变边界、范围、浸润深度(确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浅层)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迹象。
患者准备:充分的术前沟通,获取知情同意。术前禁食禁水,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根据指南和心内科医生评估进行桥接治疗)。术前30分钟可给予黏液清除剂(如链霉蛋白酶)和祛泡剂(如西甲硅油),以获得清晰视野。
内镜系统:推荐使用治疗型胃镜,带副水管和足够大的钳道(≥3.2mm)。
切开刀:多种刀具可备选,各有优势:
Dual Knife / IT Knife系列:通用性强,适合多数步骤。
Hook Knife:对处理纤维化组织、止血和精细解剖有优势,尤其适合初学者。
Hybrid Knife(水刀):集成水射流黏膜下注射功能,可减少器械交换,提高效率。
TT Knife:三角刀头,适合快速预切开和剥离。
注射剂:甘油果糖+靛胭脂+肾上腺素混合液是最常用的“万能溶液”。透明质酸钠注射液维持抬举效果更持久,适用于较大病变或纤维化明显的部位。
高频电发生器:熟悉设备(如Olympus ESG-100/300, ERBE VIO等)的输出模式(Endocut Q, Swift Coag, Forced Coag, Spray等)及参数设置。
其他:金属夹(包括OTSC)、热活检钳、CO₂送气装置等。
目的:明确病变边界,确保切除范围足够(距病灶边缘3-5mm)。
技巧:使用针形切开刀或热活检钳,在低功率模式(如Forced Coag 20~25W) 下进行点状标记。
标记点不必过于密集,清晰可见即可。对于边界不清的病变,可先进行染色。
“抬举征”(Lifting Sign)评估:注射后黏膜是否良好抬举是决定能否继续ESD的关键。若抬举不良,需高度警惕深层浸润(sm2以深)可能,应考虑中转手术。
多点注射:从口侧端开始注射,液体因重力会向肛侧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抬举效果。
“边切边注”:不要一次注射过大范围,应在剥离过程中随时补充注射,始终保持剥离前沿的良好抬举。
刀头方向应始终朝向腔内,避免朝向肌层,以防穿孔。
对于部位困难、操作难度大的病变,可优先切开远侧端及两侧黏膜,再由近至远行V字形剥离,方便视野和操作。
切割深度应达到黏膜下层,完全切断黏膜肌,减少后续剥离难度。
目的:核心步骤,将病变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完整分离。
技巧:
“正面直视,层次优先”: 调整镜身,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视野的正中央。优先寻找黏膜下层的纤维网状结构,这是正确的解剖层面。
“小步快跑,由易到难”: 不要贪图大刀阔斧。先从一个容易的切入点开始,建立正确的层面后,再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剥离范围。
牵引是关键(必要时):高质量的牵引可以显著降低操作难度及手术时间。
透明帽:持续而稳定地压下组织,提供对抗牵引力,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牵引方式。
重力牵引:通过变换患者体位,利用重力让黏膜瓣/病变组织自然下垂,暴露剥离视野。
器械牵引:附加器械(如夹子+橡皮圈进行内牵引;夹子+鱼线进行外牵引)创造张力,使剥离层面展开,视野清晰,事半功倍。
处理纤维化/粘连:
轻度纤维化:可用刀尖进行“啄木鸟”式点凝或快速电切。
重度纤维化:换用Hook Knife,钩住纤维条索,向上提起离开肌层后再通电切断,绝对禁止“拉锯”或盲目电切。
保持视野清晰: 及时冲洗、吸引,明确辨认血管和肌纤维。靛胭脂使黏膜下层染成蓝色,有助于区分组织。
血管处理:对于较粗的黏膜下血管,先预凝后切断。使用Swift Coag模式(40~50W) 轻轻接触血管,待其变白凝固后再切断,可有效减少出血。
目的:彻底止血,预防迟发性出血,必要时闭合创面。
技巧:
所有可见血管残端均需用热活检钳(Soft Coag 60~80W) 或切开刀尖端进行充分凝固。
对于大面积创面或位于胃窦、胃体下部高蠕动区域的创面,可用金属夹进行荷包缝合或间断缝合,以减少迟发出血风险和促进愈合。
对于疑似极微小穿孔或薄弱点,可用金属夹夹闭。
胃上1/3(贲门、胃底)
难点:操作空间小,镜身自由度低,倒镜操作难度大。
对策:熟练运用倒镜技术;使用短而灵活的刀;充分利用透明帽推开皱襞;可根据部位选择正镜、倒镜或交替操作;必要时可选用双弯曲治疗镜增加角度。
胃角
难点:角度刁钻,肌层薄,易穿孔,操作距离及空间因个体化差距而不同。
对策:可调整患者体位(左/右侧卧位),利用重力暴露病变;注射足量液体形成厚垫;剥离时极度小心;通过点吸气及充气精准控制适宜的操作距离,制造操作空间。
胃窦
难点:蠕动频繁,视野不稳定。
对策:术前可使用解痉药;助手协助按压腹部;快速精准操作;创面建议积极夹闭。
伴有溃疡或瘢痕的病变
难点:抬举征阴性或不良,纤维化严重。
对策:术前EUS精确评估;从溃疡周边正常黏膜处开始剥离;大量使用透明质酸钠维持抬举;优先使用Hook Knife处理纤维组织。
预防:术前纠正凝血功能;术中及时预凝血管;术后质子泵抑制剂(PPI)足量应用。
处理:术中渗血可用刀头Coag模式喷凝;小动脉喷射性出血用热活检钳精准钳夹止血;对于广泛渗血,可用止血粉等新型止血材料。
预防:保持正确剥离层次;处理纤维化时“提起再切”;避免过度电凝。
处理:
术中及时发现:及时换用CO₂送气,立即用金属夹夹闭破口。术后禁食水、胃肠减压、强效抗生素保守治疗,多数可避免外科手术。
延迟发现:若出现气腹、腹膜炎体征,需立即请外科会诊。
患者管理:术后禁食24~48小时,之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静脉滴注PPI至少72小时,后改为口服PPI 4~8周。
标本处理:将切除标本展平,用大头针固定于泡沫板上,标明方向,浸泡于10%福尔马林中送检。病理报告应包含:病变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水平及垂直切缘情况、脉管侵犯情况。
随访: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是否需追加外科手术)。术后3、6、12个月复查胃镜,之后按计划长期随访。
学习曲线:ESD技术的掌握需要系统的动物实验培训和由易到难(从小弯、胃体下部的较小病变开始)的病例积累。建议在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
团队配合:一个配合默契的助手和护士团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术前充分沟通,术中默契配合。
心态与耐心:ESD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保持耐心,追求安全和质量,远比追求速度更重要。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必要时适时中止手术或寻求帮助是明智之举。
十二指肠ESD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⑥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海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