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咖解读丨血液肿瘤热点话题大咖点评摘录
血液肿瘤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为推动血液学领域学术建设和学科发展、促进血液学领域科技创新,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起了“Be the Best 血液肿瘤研讨会”项目,邀请全国核心专家共同协作,进一步分享我国血液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展现我国血液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能力。在首场会议中,与会专家围绕血液肿瘤领域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辉教授对于这些热点讨论给予了精彩点评,以下整理曾教授点评精粹,以飨读者。
曾辉教授:“对于适合移植的高危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含CD38单抗的四药联合方案序贯移植显示出了较高的缓解率和MRD阴性率(67.7%-94%),且PFS获益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BCMA/CD19双靶点CAR-T治疗在适合移植的高危多发性骨髓瘤中也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ORR和MRD阴性率均为100%,且疗效可持续,这为CAR-T疗法在高危NDMM前线治疗中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对于不适合移植的NDMM,病例回顾研究结果显示DR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较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一线治疗不适合移植NDMM显著延长PFS。新一代免疫调节剂Iberdomide-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方案以及BCMA-AD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治疗不适合移植NDMM的早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ORR达到100%,值得进一步探索。
感染是血液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新兴疗法如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等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也带来了感染的风险。新疗法导致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等增加感染发病率,细菌、真菌、病毒等均是感染主要病原体。目前针对新疗法相关感染的研究仍有限,应依据患者基础情况早期评估感染风险,从而早期防治。
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等新疗法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的同时也带来了感染风险。新疗法导致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等增加感染发病率,细菌、真菌、病毒等均是感染主要病原体。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等不同方案的感染病原体构成及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依据不同因素助于早期识别可能的感染病原体。防治新疗法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抗菌谱广、强效、安全、药物相互作用少的药物。”
点评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辉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