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0年,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的刘洁博士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SCO)上发表了原创性成果的口头汇报,内容涉及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联合治疗的预测问题,引起在场同行的赞赏与关注。
本报特别采访刘洁博士,请她谈谈创新报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以及作为于金明院士团队的一员,她的自身感受和团队体验等。
荣登创新专场口头汇报,内容亮点一览
本次创新专场汇报内容的研究初衷是探索以肿瘤新生血管为靶点的分子功能影像和血液学炎症参数对晚期NSCLC抗血管联合治疗疗效的预测能力。
于金明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分子功能影像指导精准诊疗和肿瘤放疗免疫方面研究,分别获得了2015年和2020年的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ASTRO) 的唯一国际论文奖,并多次修订肿瘤诊疗指南。
基于此研究基础,自2018年,于院士考虑能否通过新型血管靶向的分子功能影像和机体免疫指标预测肿瘤抗血管联合化疗的疗效。
一方面,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RGD)可以特异性识别肿瘤新生血管特异性高表达的整合素αvβ3,且18F-RGD具较高肿瘤/组织对比显像的优势。
另一方面,患者机体的血液学炎症参数能够反映患者整体免疫水平。抗血管生成治疗能够重塑肿瘤微环境,促进机体免疫细胞浸润入肿瘤组织,诱导肿瘤免疫应答。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18F-RGD的摄取值不仅是晚期NSCLC患者抗血管联合治疗短期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且是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机体血液学炎症参数也是预测患者PFS的良好的可选指标;而联合分子功能影像18F-RGD PET/CT和机体血液学炎症指标能够增强预测患者PFS的能力,可实现患者PFS获益的亚组分群,有望实现精准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源于临床实践,回馈临床诊疗促进展
目前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于驱动基因阴性,PD-L1<1%晚期非鳞NSCLC来说仍然可以作为一线推荐,而且我们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D-L1≥1%的晚期NSCLC患者,抗血管联合化疗不劣于免疫单药,以及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因此抗血管联合化疗仍然在晚期非鳞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目前针对抗血管联合治疗来说,并没有成熟的标志物来指导临床用药,无法识别高效获益人群,进而无法实现精准治疗。
山东省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从事PET-CT功能分子影像引导肿瘤诊治的单位之一,于金明院士开创的功能分子影像引导肿瘤放射治疗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修改多项肿瘤诊疗指南,为精准诊疗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PET/CT是一种全面、无创、动态评价肿瘤组织内生物学特征的理想手段,临床常用的18F-FDG PET/CT是以葡萄糖代谢为基础的显像方式,反应机体代谢程度,代谢越强的,摄入越多。
我们研究中采用的是以肿瘤新生血管显像为基础的新型18F-RGD PET/CT,因此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反应抗血管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发现18F-RGD PET/CT肿瘤摄取,是肿瘤抗血管联合治疗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对实现肿瘤抗血管联合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前期临床基础。
而联合分子功能影像18F-RGD和机体血液学炎症指标能够增强预测患者PFS的能力,实现患者PFS生存获益的亚组分群,有望实现精准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研究路上困难重重,团队精神助力创新
首先,于院士团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分子功能影像引导肿瘤精准治疗的开创者之一。因此,山东省肿瘤医院也是比较早进行分子功能影像引导放疗、精准免疫治疗的先进平台,在这个领域拥有较丰富的经验,较扎实的基础支持。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如何招募患者入组,如何跟患者及家属沟通,显像剂的合成,以及患者PET/CT的扫描等,都有赖于团队的团结协作和丰富的实验经验。
其次,是关于科研idea的问题。于金明院士团队一直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这个idea也是源于临床实践的发现和思考,于院士团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学生的科研、临床成长过程中,于院长也会为学生的研究思路指点迷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最后,于院士团队鼓励对目前所有研究情况的调研工作,支持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学发现新的思路和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研究。于院士一直督促学生多读书多学习,老师“当天睡,当天起”的刻苦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学生努力拼搏。
以上都对学生整个研究过程及科研思路和习惯的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
优秀团队硕果累累,领军行业,高屋建瓴
于金明院士是我国现阶段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创造性地开展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靶向放疗等多项精确放疗新技术,为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主持多项国家863、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肿瘤精准放射免疫治疗方面,是国内较早探索放射治疗远隔效应的团队之一,研究成果在今年ASTRO中获得14个口头汇报,并获得今年ASTRO大会的唯一国际论文奖。
于院士团队目前主要围绕三大方向开展工作:
(1)功能分子影像引导的肿瘤精准诊疗;
(2)肿瘤精准放射免疫治疗;
(3)人工智能大数据指导肿瘤精准诊疗。我们希望能够为提高肿瘤患者疗效,改善患者生存做出我们的努力。
小结
精确治疗的前提是精准筛选优势人群,因此,寻找指导治疗的biomarker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精确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节省医疗资源。于金明院士团队的团结协作和鼓励创新是更多创新性研究的基石和有力保障,为刘洁博士的创新研究结果添上了出彩的一笔。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