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次访谈聚焦非小细胞肺癌诊疗前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三位专家从多维度阐述精准治疗与多学科协作价值。
肿瘤科邓超教授指出,ALK融合突变在中国肺腺癌患者中发生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类患者多呈年轻、非吸烟特征,且易发生脑转移。第三代ALK抑制剂洛拉替尼使晚期患者五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至60%以上。
胸外科彭慕云教授以具体案例佐证MDT模式价值:一位3B期ALK阳性肺癌患者因肿瘤侵犯大血管初判不可切除,经MDT讨论采用洛拉替尼新辅助治疗2个月后肿瘤显著退缩,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并达主要病理缓解。该案例凸显多学科协作在实现不可切除肿瘤转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呼吸内科贺文龙教授强调,洛拉替尼在脑转移控制方面表现卓越——在无脑转移患者中,洛拉替尼一线治疗5年无颅内进展率高达96%,且2-5年的无颅内进展率均为96%。亚洲亚组数据显示,基线无脑转移患者五年脑转移累计发生率低至0%。脑转移高风险或治疗意愿强烈者首选洛拉替尼,同时治疗策略制定需结合患者特征。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肺癌管理需贯穿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通过MDT团队实现肿瘤、呼吸、胸外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最终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体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