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家住合肥市的王老,今年76岁,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10余年。
这10年来患者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喘,伴随着肺功能的日益下降,该患者24小时时刻不能离开氧气,不论是上厕所,还是平时洗漱,吃饭,甚至是躺在床上休息时都需要氧气吸入,否则患者就立即感觉胸闷气喘明显,呼吸困难,濒死感。“1.5米长的吸氧管”是患者对生的渴望,却也对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束缚,患者无活动,无外交,每天只能在氧气瓶周围的1.5米内苟延残喘。那如何摆脱吸氧管对患者的束缚的困扰呢?
呼吸康复,让患者摆脱吸氧管的束缚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范晓云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呼吸康复,多次派医护人员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专门学习,这一次住院王老在科室医护人员的药物+氧疗+无创通气+呼吸康复等综合治疗,患者呼吸功能逐渐改善,摆脱氧气管束缚,室内行走10米不是梦。
“王老又来了”
王老近10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秋冬季或天气变化时易复发,每年约6-7次,近几年王老的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活动耐力逐渐下降,穿衣、吃饭均可加重胸闷气喘症状,常被迫中途停止;需携带家用氧气乘轮椅出行。
王老本次于2019-10-30因咳嗽咳痰及胸闷气喘症状加重2天第三次就诊于我科,来时胸闷气喘明显,吸自家氧2L/分的情况下测SPO2:89%,专科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口唇紫绀,胸廓呈桶状胸,左肺呼吸音减低,两肺均可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肺功能提示:FEV1/FVC 52.08%,FEV1占预计值 21%,GOLD分级4级,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异常;胸部CT见:两肺纹理增粗,两肺透亮度增加,两肺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小圆形低密度区,部分支气管扩张、增粗,左肺上叶见少许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患者入院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上予以头孢唑肟、多索茶碱、氨溴索等行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降压降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较前减轻,但在吸氧状态下稍活动后仍有胸闷气喘,且生活耐力较前未见明显改善的原因在哪里呢?
“呼吸康复,让呼吸更顺畅”
恰逢范晓云主任举办安徽省第一届4S呼吸康复“手把手”教学培训班,有幸请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的郑则广教授,郑教授来到病人床前,带领王老的床位医师宁雅静博士仔细查视患者后指出,王老发病时虽有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经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较前减轻,但胸闷气喘较前未见明显改善,且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均未见明显升高。患者胸部CT中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是肺部炎症?还是痰栓阻塞小气道?
郑则广教授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后指出,该患者出现吸氧状态下不能改善的活动耐力下降的原因,目前暂不考虑为肺部感染引起,现主要考虑为痰栓阻塞小气到引起的肺通气功能障碍。那如何排出痰液,减轻阻塞,促进肺通气呢?
小小呼吸排痰阀,见证大大大奇迹
使用呼吸康复排痰阀可以廓清气道,促进排痰;排痰阀的使用原理:呼气相正压让患者在呼气期间产生阻力对抗,达到合适的呼气末压力,从而扩张小气道,改善氧合。呼气相气流压力改变与震动:呼出气流经过弹簧装置产生开合,通过气流压力的变化和震动使分泌物产生位移,分泌物的位移刺激气道黏膜引起咳嗽反射。排痰的过程中,由于呼气时有阻力存在,对呼吸肌肉起到肌力锻炼的目的。
郑则广教授亲自指导患者在吸氧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状态下使用排痰阀,每做5次呼吸阀锻炼后,需主动进行有效咳嗽咯痰2次,反复锻炼后患者咳出大量白色泡沫样痰,王老伯说感觉呼吸都顺畅了。郑则广教授指出只有行气道廓清后,再给予雾化吸入制剂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在使用吸入制剂时,需在用力呼气的基础上深吸气,吸气后稍屏气,最后特别嘱托患者用药后需漱口。
“ 呼吸康复运动,让你远离吸氧管”
郑则广教授指导患者在吸氧下进行呼吸肌的锻炼,包括:缩唇、吸鼻、鼓腹、缩腹。郑教授考虑患者肺功能较差,生活耐力欠佳,遂指导患者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条件下进行床上肢体的运动康复,主要包括:拉伸坐起、桥式运动及空中踩单车;当患者在不吸氧的情况下,原地踏步30秒让他和他的老伴喜笑颜开。
4s呼吸康复,一路向前
经郑则广教授的指导后,科室在接下来的临床治疗中加强了对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每天两次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使用排痰阀廓清气道并结合全身康复运动疗法,患者可咳出大量白色泡沫样粘痰,指尖血氧饱和度可上升至94-96%,肺部啰音消失,且患者运动耐力较前明显好转,穿衣及吃饭时中途无需间断,随着患者耐力的增加后调整为在鼻导管吸氧下进行排痰阀廓清气道和全身康复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协助患者在家中进行呼吸康复治疗。
在王老伯出院之际,主治医生宁雅静博士再三叮嘱王老伯一定要坚持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只有让肺持续的动起来,才能有更为长久获益。康复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他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需要患者的配合与坚持,更需要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激励,在康复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探索,不时的总结。在荆棘丛生的呼吸康复路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决心一路向前,希望能让更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摆脱吸氧管的束缚,让更多的呼吸病患者畅快呼吸,让我们的肺动起来!
专家介绍
范晓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科主任,安徽省卫计委青年领军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慢阻肺联盟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安徽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专委会主委,省预防医学会肺癌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呼吸病、结核病学会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早期诊断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奖,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三项省基金资助, 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郑则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二区主任,从事慢阻肺诊治、呼吸康复治疗和误吸诊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居家康复分会会长、广东省胸部疾病协会呼吸病协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2022)、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呼吸病学装备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等。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课题,发表论文60多篇,ERJ等SCI 11篇,获发明专利14项、实用专利35项,开发郑氏多功能呼吸康复排痰阀、呼气峰流速仪、加温加氧超声雾化仪、适合危重症患者的郑氏卧位康复操,获2003年度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4次获得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奖赛优胜奖,2017年度荣获中国康复医学科技成果奖 三等奖,2018年入选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2018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中国优秀医师。
供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校:范晓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博才/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