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当地时间9月6日至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召开。作为全球肿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WCLC始终是胸部肿瘤前沿进展的核心交流平台,全球权威专家会聚于此,共同研讨最新科研突破、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本届大会上,中国学者表现尤为亮眼,深度参与全体大会、口头报告专场、专题研讨会、教育专场及壁报展示等多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胸部肿瘤领域的科研实力。其中,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多位专家携团队成果亮相WCLC,引发全球学者关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学术强音。本文特遴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在“全体大会——主席研讨会1”中进行了一项重磅口头报告。
研究简介:ACROSS2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Ⅲ期研究,旨在探索阿美替尼联合化疗对比阿美替尼单药在EGFR敏感突变伴抑癌基因共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共纳入126例患者,随机分至联合组或单药组。中位随访25.3个月,联合组与单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9.78个月和16.53个月。总生存(OS)数据尚未成熟。联合治疗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该研究提示,阿美替尼联合化疗较单药可显著延长EGFR和抑癌基因共突变的NSCLC患者的PFS期,安全性可控,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线治疗新选择。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在“口头报告专场10:优化系统治疗——架起新旧疗法间的桥梁”中进行了一项口头报告。
研究简介:BL-B01D1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研究纳入172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接受不同剂量BL-B01D1治疗。在50例既往接受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且未接受化疗、使用2.5mg/kg剂量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68.0%,中位PFS期为12.5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3.7个月,中位OS期尚未达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经剂量调整和支持治疗可管理。结果提示,BL-B01D1在经治EGFR突变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在“简短口头报告专场03:循环生物标志物的新进展”中进行了口头报告。
研究简介:脑膜转移是晚期肺腺癌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探讨鞘内注射培美曲塞(IP)的疗效及其相关生物标志物。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将脑膜转移患者分为IP组与非IP组。多变量Cox回归显示IP可降低死亡风险。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3~4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在此亚组中,IP组中位OS期为11.2个月,非IP组为2.5个月。该研究还进行了蛋白组学分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IP可改善脑膜转移患者生存,尤其在ECOG评分3~4的患者中具有抢救治疗价值,其疗效可通过脑脊液和血浆生物标志物预测。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在“口头报告专场06:小细胞肺癌(SCLC)的新型ADC”中进行了一项口头报告。
研究简介:QLC5508是一种新型靶向B7-H3靶点的ADC药物。该项多中心Ⅰ期研究包括剂量递增与扩展阶段,纳入铂类±免疫治疗失败且不超过三线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接受1.6mg/kg、2.0mg/kg每两周一次(Q2W)或2.4mg/kg每三周一次(Q3W)治疗。≥3级TRAE发生率分别为50.0%、34.8%和43.3%。三组中位PFS期分别为5.55个月、5.95个月和5.52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11.50个月、11.73个月和11.50个月。以上数据提示,QLC5508在经治广泛期SCLC患者中显示出持久的生存获益和可管理的安全性,2.0mg/kgQ2W剂量正在Ⅲ期研究中进一步评估。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在“简短口头报告专场04:可切除肺癌的多模式治疗”中进行了一项口头报告。
研究简介:APPOIN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双臂研究,首次探索了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作为辅助治疗用于具有高危病理亚型(实体型、微乳头型或复杂腺体≥10%)的Ⅰ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分为术后接受阿美替尼110mg每日一次作为辅助治疗组(A组)或观察组(B组),持续3年。中位随访20个月,A组无复发,B组4例复发,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5%。A组未发生≥3级不良事件,无新的安全性信号。结果表明,阿美替尼辅助治疗在高危ⅠA期EGFR突变NSCLC中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在“简短口头报告专场11:SCLC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创新治疗策略和分子视角”中进行了一项报告。
研究简介:该研究是一项单臂、前瞻性研究,探索了ctDNA动力学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广泛期SCLC中的预后价值。共43例患者纳入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均证实,基线最大体细胞等位基因频率(MSAF)是PFS期和OS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动态分析显示,ΔMSAF与OS期独立相关,治疗后血液肿瘤内异质性(ΔbITH)和log10转换的单倍体基因组当量/毫升(Δlog10hGE)下降与更长的PFS期相关。以上结果提示,ctDNA动态变化可有效预测免疫化疗疗效,基线MSAF及早期ctDNA下降可作为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决策。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