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做“会说话”的医护人员,打造有温度的ICU——记第三届北京大学重症医学科普大赛

2018-11-09作者:Lavender会议
重症医学科普大赛

11月3日,由北京大学重症医学系、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共同举办的“说大白话,讲专业事”第三届北京大学重症医学科普大赛在中国科技会堂顺利召开。与前两届比赛参赛队伍均来自北京不同,本次比赛中,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也派出了他们的战队,与来自北京的其他6家医院的战队一起,组成了本次比赛的强大阵容,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科普盛宴! 

4.png

现场场面热烈,“啦啦队”神助攻

ICU常用操作:“雾”释痰“溶”

雾化吸入是ICU中的常见操作,雾化后药液被吸入患者呼吸道,可以治疗气道炎症、解除气道痉挛、稀化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那么,怎样的操作才是正确高效的,并且可以预防呼吸道再感染呢?

来自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气道护卫队”的李婷,以原创打油诗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雾化吸入的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从患者体位摆放、雾化前吸痰、管路连接,到雾化后吸痰、雾化器的清洁,内容全面,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李婷的队友们还配合她现场演示了雾化装置的管路连接方式,李婷以出色的表现,获得最佳风采奖。

诗句节选如下:雾化吸入怎么做?雾化装置不能少,把药变成气溶胶,吸入肺里和气道……雾化之前摆体位,坐位或者半卧位……连接管路要注意,别忘连接过滤器。气管切开没脱机,连接方法也一样,气管切开已脱机,利用简易呼吸器……雾化药液五毫升,时刻警惕肺水肿。时间不超二十分,久了会有反作用。消毒空气和环境,雾化用具要干净。雾化做完不算完,开肺吸痰更关键。仔细冲洗雾化器,防止产生小结晶。定时检测呼出阀,防止结晶堵住它。一人一个过滤器,定时更换才安心。

李婷队友协助她演示雾化装置的原理

ICU翻动患者技巧:小身材,大能量

帮患者翻身是ICU护士常做的事情之一,除了长期卧床患者外,颅骨牵引、脊髓损伤、脊柱手术和髋关节术后的患者也需要翻身,以避免产生褥疮。在翻动体重较重患者时,如果不运用正确的翻身技巧,身材娇小的护士们恐怕就要hold不住了。

来自解放军第302医院“护肝攻略队”的李城娟就是一位身材娇小的护士,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一种可以单人轻松翻动较重患者的方法,并请一名体重在160斤左右的现场观众充当患者,为大家演示了这种神奇的单人翻身法。

第一步,站在患者翻身方向的同侧;第二步,将近侧的手掌朝上,手臂屈成直角放在床上(像招财猫一样),远侧的胳膊贴在胸前,手背紧贴于脸颊;第三步,将远侧的腿支起放在床上;最后,一只手扶住远侧上臂,另一只手扶住远侧膝盖,进行翻动。李城娟最后对这种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解释,原来,当患者的手臂和腿支起时,身体就像一个圆柱体,便于滚动,而患者手肘和膝盖刚好可以作为帮助翻滚的两个施力点,所以这种翻身方法也叫“滚桶翻身法”。

当身材娇小的李城娟轻松翻动了比她块头大很多的模拟患者时,台下的观众都惊讶地瞪大眼睛,纷纷为这种超级实用的小技巧点赞,她也因为这特别的设计获得了最佳设计奖。

李城娟演示单人翻身法

ICU费用构成:谈钱不伤感情

ICU的费用每天动辄上万,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人都好奇ICU这么昂贵的费用都花在了哪里,甚至有很多不知情的患者会因为这些费用对医护人员造成误解。

最佳人气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茶酚胺队”的王斌医生和队友扮演的“路人甲”在公交车站“巧遇”,两人通过你来我往的对话,为大家解读了ICU费用的构成。住进ICU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且复杂,因此,需要的检查和治疗也较普通患者更多。治疗ICU患者所必须的化验、检查、耗材和药物等构成了ICU患者90%以上的费用。

王斌医生说,其实,在ICU患者的住院开销中,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费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ICU的医生却像“大侠”一样,每天都在帮助危重患者“重获新生”,这个过程复杂又艰辛。

王斌和王光杰的精彩表演

ICU职业防护:不想得到这种“艾”

医护人员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注射、抽血、静脉穿刺、外科手术缝合等操作时,发生HIV暴露的风险会大大增高。来自解放军第302医院“护肝攻略队”的于浩林刚一上场,台下一位护士急匆匆地跑上来,原来她在操作时被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了(演讲剧情),她担心自己感染上HIV,问了于浩林一连串问题。于浩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一一回答,为大家清晰讲解了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我是不是要得艾滋病了?其实,发生HIV针刺伤后,感染HIV的概率仅为0.3%;黏膜表面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仅为0.09%。因此,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只要及时、正确处理,就可以达到阻断HIV传播的目的,阻断率高达95%。

那我现在该怎么处理呢?在被针扎伤后,要第一时间把伤口周围的血轻柔地挤出来,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反复清洗伤口,最后用安尔碘或75%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

这样就可以啦?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药物阻断。在发生HIV暴露后,最重要的就是在暴露后第一时间服用抗HIV药物进行药物阻断。服药时间最好在暴露发生后的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即使超过72小时,也应当预防性地实施用药。

为什么最晚不能超过72小时呢?这是因为,在暴露发生的72小时内,病毒局限在入侵部位局部,浓度低且不活跃,72小时后便会扩散到全身。如果能在72小时这个时间窗内给予强有力、作用迅速的药物,就可以快速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研究表明,在服用阻断药物后,阻断失败的概率仅为0.5%。服药后还需要进行持续监测,在发现HIV暴露后第一时间以及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分别进行HIV抗体筛查。

于浩林为护士解释HIV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ICU里上演大片儿:逃离ICU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越狱队”的3位医护人员变身导演、编剧和演员,将“患者”郭双龙(剧情扮演)的故事拍成了3段系列剧,展示了患者从刚进入ICU需要接受医疗约束,到发生谵妄,再到进行康复治疗,最终“逃离”ICU的过程。他们借助剧情,讲解了各环节中涉及到的相关医学知识,这种巧妙的设计给评委和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越狱队”的队员孙薇,也凭借其对谵妄的定义、评估方法、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等的精彩解说获得最佳口才奖。

“越狱队”队员口号

最终,来自解放军第302医院的“护肝攻略队”获得一等奖,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儿茶酚胺队”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越狱队”获得二等奖,来自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气道护卫队”、北京地坛医院“未来战士队”、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世纪之星队”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击瘤勇进队”获得三等奖。比赛在一片欢声笑语以及各位选手和评委对明年比赛的期待中圆满结束。

15.png

“击瘤勇进队”选手合影

13.png

“世纪之星队”选手合影

16.png

导师为选手拉票

专家寄语

北京大学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

科普大赛已成为北京大学重症医学论坛中的一项品牌活动。设立科普大赛的目的,是希望让医护人员知道怎样去“说话”,怎样去跟同事、跟患者、跟社会舆论(媒体)沟通。好医生的标准不只是让患者起死回生,还要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9.png

安友仲教授致辞

中国医学论坛报副总编郑桂香:

《中国医学论坛报》在2017年做过一个名为“ICU的温度”的选题,我们的记者记录了ICU里一天的诊疗工作,其中的一位医生在谈到跟患者家属交代病情的时候对记者说:“这个话啊,要好好说。”简单的几个字,说明这位医生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是有同理心的。这种同理心,不仅能让医生把话说“明白”,还能让患者感受到ICU冰冷空间里的温度。

8.png

郑桂香副总编致辞

17.png

主持人的解说十分精彩

7.png

本次比赛新设立的抢答环节

14.png

集体合影

《中国医学论坛报》刘金 王思佳 编辑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