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有研究指出,正常人活一辈子心脏跳动25亿~30亿次,因此心跳越慢,寿命越长。观察也发现,许多经常运动的人,特别是长跑爱好者,心跳普遍比较慢。
但还有一种说法,经常高强度的运动,会让心脏变大,更容易得心脏病。
40岁开始跑马拉松
全马最好成绩3小时20分钟
这次才跑了8公里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
杭州的金先生(化名),50岁,他是从40岁开始跑马拉松的。
10年间,成了马拉松爱好者,参加了不少马拉松,42公里跑过最好的成绩是3小时20分钟。
但这一次,他刚跑了8公里后,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还好很快就能起来。金先生吓得不轻,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特意佩戴了专业的心率带,绑在胸口测心率。
跑了快一半,金先生再次感觉眼前发黑,和上次晕倒相似的感觉袭来,头晕目眩。他连忙停了下来,这时一看心率,竟有170多。
虽然两次晕倒都是坐下或躺着休息一会就好了,但金先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应该出了问题。
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房颤,医生分析这与金先生长期跑步,心脏超负荷有关,医生建议他做些柔和的运动。
现在,金先生已经不敢跑步了,日常就是走走路,连打球也不太敢打了。
不少运动员退役后
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脏功能减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朱建华说,运动可以使人机体供血能力增强,心脏跳一次泵出的血多了,心跳需要跳动的次数就少了,原先每分钟跳七八十次才能完全供血,运动锻炼后,或许跳60次就足够供血了。
朱建华提醒,运动员的那种运动和一般我们提倡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竞技体育要求把身体功能发挥到极致去比赛,运动量超过了人体的负荷,对于重要脏器都会有影响。
长期的剧烈运动,身体代偿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代偿,出现无法修复的损伤。
“运动员的肌肉比一般人要粗大,心脏也是一样的道理,持续在高强度运动状态,心室壁会增厚,久而久之心脏就会扩大。”
朱建华遇到过不少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脏功能减退的。
比如有一名颇有名气的武术教练员,当年找到朱建华时,心脏超声一做便发现,正常人左心室小于55 mm,他的心腔有70 mm多,是明显的心脏扩大。
“心肌肥厚是运动员最常见的心脏问题。”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说,长久、剧烈运动,心肌细胞不停收缩,心肌细胞就会肥大,肥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心肌细胞会凋亡,而且肥大的过程中可能还有脂肪变性等不利影响。
同时,心肌肥厚,意味着心脏收缩功能增强了,但舒张功能减退,继而导致心房压力加大,容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对运动员来说,高强度运动最直接的损伤是肌肉拉伤、骨折等,而心脏疾病则是日复一日慢慢埋下病根的。
19世纪时便有学者提出“运动员心脏”这一概念,发现越野滑雪运动员心脏增大。但关于运动员在长期运动后出现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到底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改变,至今仍有争论。
55~75次/分是较为健康的心跳
低于50、超过80,都不好
首先,心动过速对健康肯定是有影响的。不过目前这一结论仅仅是建立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无法真正给真人分组进行对照实验,所以有局限性。
人的正常心跳在60-100次/分,长期运动的健康人群每分钟心跳可能是50多次。但若心跳太慢,每分钟才三四十次,属于心律失常里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同样会引发致命疾病。所以在心跳问题上,过犹不及,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情。
“所谓心率越慢越健康,这个心率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仔细划分一下,55~75次/分是较为健康的心跳,50不到不行,超过80也不太好。”心跳慢到一定程度,器官供血不够,人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运动是为了更健康地生活
不要挑战身体极限
要想保持健康,运动是必需的,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心率,增强机体供血能力。那么,哪些运动适合我们普通人呢?
跑步也好,骑车也好,打球也好,这些都可以的。大家要明白,运动的本质不是为了挑战身体极限,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健美身材,是为了更健康地生活。
不提倡一般人去跑马拉松。“马拉松不适合所有人,它的强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过高的,很多人在参跑前没有好好体检,跑马拉松猝死的新闻也时有耳闻。”
中年人运动可以尝试快走、慢跑,练练室内器械;老年人的运动以舒缓的方式为主,比如走路、打太极;年轻人相对来说可尝试的运动项目限制不大。有疾病的,需在医师指导下做正确的康复训练。
总而言之,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够保持器官的健康。
来源:都市快报、江苏新闻、BOE运动健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