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种急性严重新生儿疾病,病死率高

2021-02-06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非原创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dermatitis exfoliativa neonatorum)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aphylococc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或Ritter病。


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表现为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黏膜常受累,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急性的严重皮肤病,婴幼儿以接触感染为主,病死率高,在新生儿病房可引起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因暂时性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感染,且可为宫内感染,出生后24小时内起病,病情危重,如未及时诊治,病死率高。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和55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该细菌可产生表皮松解(又称δ毒素或剥脱毒素),使表皮细胞间桥粒溶解而出现尼科利斯基征阳性。该毒素为蛋白酶,毒素A由染色体基因编码,毒素B由质粒基因控制。


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毒素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疾病发生有关。


2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出生后1~5周,发病突然,皮疹最先见于面部,尤其是口周和颈部,后迅速蔓延到、腹股沟、躯干和四肢近端,甚至发到全身。


表现为局限性充血潮红,随后向周围扩展,2~3天内迅速蔓延,可全身广泛分布,在弥漫性红斑上出现松弛大疱,其上表皮起皱,尼科利斯基征阳性。


表皮易剥脱而露出鲜红色水肿糜烂面,烫伤样,1~2天后可见皮脱屑,口呈特征性的放射状皲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脱皮,以后不再剥脱,而出现糠秕样脱屑。


有时在暗红色斑上出现松弛大疱、点、瘀斑。皮肤触痛明显,黏膜可受累,表现为结膜炎、鼻炎和口腔炎。并伴有发热、厌食、呕吐和腹泻全身症状。


并发症有蜂窝织炎、肺炎和败血症等。一般经过7~14天痊愈。


3

【诊断】


根据生后1~5周发病,皮损表现为暗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并伴大片表皮剥脱等即可确诊。皮损中不能检测到细菌,应从黏膜取材进行培养。


4

【鉴别诊断】


和以下疾病鉴别:


1.新生儿脓疱疮

在面、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为大小不等、薄壁的水脓疱,四周红晕不显著。


2.脱屑性红皮病

多见于生后1~3个月的婴儿,全身弥漫性潮红,伴有细小灰白色糠状鳞屑。头皮、部和鼻翼等处有油腻性灰黄色鳞屑。


5

【防治】


1.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患儿。


2.注意患儿清洁卫生,尿布应勤洗勤换。


3.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4.全身治疗 

  • 抗感染治疗:及早选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此类葡萄球菌往往为耐药菌株,宜用耐青霉素酶的药物氯唑西林等,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

  • 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多次少量输注血浆,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补充多种维生素,保证热量供给。

  • 积极治疗并发症:及时应用抗生素。


5.局部用药 

如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1天2次。局部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生长。


6.糖皮质激素 

部分重症患儿可使用。

7.严重感染患儿可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



来源:人儿科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