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于吸入物质与量的不同,吸入性肺损伤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完全无症状和剧烈变化的临床症状如哮喘、气短、发绀、低氧血症乃至呼吸窘迫。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1、发热等肺炎表现;2、气道症状如咳嗽,气喘及喘鸣;3、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肺实变表现;4、进行性呼吸困难等慢性肺纤维化及相应临床表现。
患者症状可表现为急性:包括喘息、呼吸急促、发绀、低血压和缺氧,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ARDS,且呼吸窘迫通常比影像学变化要早且严重,随着缺氧和临床症状加重,影像学表现可更显著;也可表现为慢性: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病、机化性肺炎、弥漫性吸入性细支气管炎等。
吸入性肺损伤的体征包括周围性发绀、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湿啰音等;影像学表现包括新出现的多位于低垂部位的浸润影及肺实变,肺水肿,胸腔积液吸入量较大时能发现支气管堵塞征象;部分患者能够在支气管检查时发现食物残渣。
总体来说吸入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并非典型,需要仔细甄别。
吸入性肺损伤没有金标准,多数情况下是排除性诊断。诊断的关键在于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误吸的危险因素及有无吸入史(多数情况下并无目击者)、下呼吸道吸出物中发现或检出食物残渣/胃内容物成分、多位于下肺叶的肺部浸润影及肺水肿征象等来综合判断;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液检出胃内容物成分能帮助诊断,胃蛋白酶、胆汁酸和α淀粉酶分别在胃、胆管和唾液腺产生,当在肺泡灌洗液、痰液或其他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到上述物质,则具有诊断价值[8]。
目前没有明确且特异性强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诊断吸入性肺损伤。
原则: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恰当的氧疗方式,动态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影像学变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全身器官功能。需要指出的是,不必为了区分吸入性肺炎和吸入性肺损伤而影响治疗。
发现误吸患者应立即将床头抬高到45°,收紧下巴防止液体或食物再次进入气管,同时尽快吸除口腔内食物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否需要插管除了取决于患者的精神状态、低氧的程度、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外,误吸量大也是考虑插管并应用支气管镜的一个重要依据。患者如果有喘鸣可以考虑应用支气管扩张剂[11]。
吸入性肺损伤的呼吸支持与其他类性肺损伤基本相同。仅表现为低氧血症的患者可以鼻导管吸氧,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0%,建议目标为94%-98%;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可给予高浓度吸氧或面罩吸氧;对于急性患者建议无创机械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氧疗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4%-96%;若无创机械通气不能改善氧合、降低高碳酸血症患者血CO2水平,或进展为ARDS,应立即改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后宜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当机械通气仍不能改善氧合,可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8]。
在保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支气管镜可以帮助进一步廓清气道。如果影像学显示有肺不张或萎陷,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帮助查明病因并起到治疗作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还可以帮助明确感染病原学。
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激素的应用对吸入性肺损伤有帮助,大部分相关的临床试验都显示吸入性肺炎患者没有从应用激素中获益[9]。
尽管肺损伤本身不需要应用抗生素,但吸入性肺损伤和吸入性肺炎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因此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还是有必要的。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以及患者感染时情况指导抗生素选择,通常以覆盖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美国胸科协会(ATS)和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不建议对吸入性肺炎进行常规抗厌氧菌治疗。抗感染治疗疗程应视病情严重程度、缓解速度、并发症以及不同病原体而异,不能以肺部阴影吸收程度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2]。
无论是对高龄老人还是危重症患者而言,吸入都是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致病因素,由此引起的肺损伤对患者来讲可谓是雪上加霜,往往导致致命性事件(如ARDS)的发生。然而,由于认识不足及诊断缺乏特异性,吸入性肺损伤因临床诊断严重不足而成为“沉默的重症”,未来需要更多良好设计的随机临床试验来促进对该重症的诊断和处置。
1. Marik PE.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aspiration pneumonia. N Engl J Med,2001,344(9):665-671.
2.Killen H.Briones-Claudett,Mónica H.Briones-Claudett ,Cesar Andrade Cabrera,et,al.Mendelson’s Syndrome: Chemical Pneumonitis After Pesticide Intake.Am J Case Rep, 2020; 21: e923776, DOI: 10.12659/AJCR.923776.
3.Nonaka S, Fuji S ,Hara M, et,al.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 Japanese hospitalized cases did not increase whereas concern factors were exacerbated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analysis of 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 (DPC) data .J Clin Biochem Nutr,2018,63(1):66-69.
4.Metheny NA, Clouse RE, Chang YH, et al. Tracheobronchial aspir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in critically ill tube-fed patients: frequency,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Crit Care Med,2006,34(4): 1007-1015.
5.佘君,丁建文,申捷&成人吸入性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组.成人吸入性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国际呼吸杂志,2022,42(5), 86-96.
6.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第一部分评估篇[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2 ):881-892.
7.Uwe Walter,Rupert Knoblich,Volker Steinhagen,et al. Predictors of pneumonia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a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Neurol,2007,254(10):1323-1329.
8.A John Simpson,Jamie-Leigh Allen,Michelle Chatwin,et al. BTS clinical statement on aspiration pneumonia.Thorax,2023;78(suppl 1):3–21.
9.Krishnan Raghavendran,Jean Nemzek,Lena M Napolitano,et al. Aspiration-Induced lung injury.Crit Care Med,2011,39(4): 818–826.
10.Petra KOSUTOVA, Pavol MIKOLKA. Aspiration Syndromes and Associated Lung Injury: Incidence,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Physiol. Res,2021,70 (Suppl. 4): S567-S583.
11.Lionel A. Mandell,Michael S. Niederman. Aspiration Pneumonia. N Engl J Med, 2019, 380(7):651-663.
12.Joshua P. Metlay, Grant W.Waterer,Ann C. Long,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n Offici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9,200(7):e45-e67.
韩志海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氩氦靶向冷冻治疗肺癌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结节病专病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曾在美国芝加哥Advocate Christ Medical Center做访问医生
费城Jefferson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
中华航海医学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
北京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委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
国际呼吸杂志、转化医学杂志编委
是北京市自然基金委专家委员会成员
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第5、7)
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2)
主持军队重点课题1项、面上课题6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为军队生物安全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参与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一项
课题总经费1000余万元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
SCI论文27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8部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呼吸危重症领域主编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宋立强教授组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