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肝内胆管癌有望获精准方案,“复旦肿瘤”绘制出国人肝内胆管癌“基因图谱”

2020-12-24作者:论坛报肿瘤小编资讯
消化系统肿瘤原创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鲁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该团队成功绘制出基于中国人群的肝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揭示其基因变异特征。

这也是国内首次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大人群、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将为国人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相关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

65%患者初诊晚期,精准方案需求迫切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经肝脏内胆管流出,并汇聚通过总胆管到达胆囊内储存。肝内胆管癌即是指肝脏内的胆管发生了癌变,”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肝脏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王鲁教授表示,“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癌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15%~20%。然而,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65%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往时已经到了晚期。”

据了解,不同阶段肝内管癌的疗效差异显著。外科手术是目前根治肝内管癌最为有效的手段,经过根治手术,肝内管癌有望获得长期生存;而错失根治手术的患者,通过放化疗或姑息治疗手段的5年生存率不足20%。

另一方面,晚期或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目前,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化疗方案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尚无标准的靶向治疗方案,特别是关于肝内胆管癌靶向治疗等研究非常匮乏。

“基因数据研究是制定精准方案的关键基础,而在肝内胆管癌领域的基因研究相对缺乏”,王鲁教授表示,“虽然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较为成熟,是对肝内胆管癌进行分子特征分类的理想手段,但是目前将该技术用于中国人群肝内胆管癌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方法的实施。”


绘制国人胆内胆管癌“基因图谱”,分类施治效果显著

针对国人胆内胆管癌基因数据研究的不足,王鲁教授团队领衔开展了一项大人群、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该项目纳入了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研究者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并对其中的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绘制出国人胆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

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比对表明,在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织样本中有34%存在TP53基因突变,25%存在KRAS基因突变,17%存在ARIDIA基因突变。研究者进一步对整体基因变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细胞传递信息的载体”Fox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也存在明显变异。

“找到基因变异的位点,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相应的‘靶向治疗’。大规模基因测序的结果为肝内管癌的分类施治指引了方向”,王鲁教授说,“我们根据初始的研究结果,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后续治疗效果令人振奋——相关方案均显著让患者获益。”

在研究中,王鲁教授团队对存在KRAS、NRAS、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予以西妥昔单抗进行靶向治疗,对存在ERBB2基因扩增的患者予以曲妥珠单抗进行靶向治疗……结果证实接受基于基因特征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疾病控制率和缓解率均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总体统计结果显示,90例接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无病生存期达到了19.3个月,显著高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6.7个月的生存期,整体疗效提升近2倍。

 

“转化”内胆管癌,术后疗效“亮眼”

该项研究还为肝内胆管癌的转化治疗中表现“亮眼”:10例在初始评估中没有达到手术指证的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符合手术标准,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后的无病生存期达到了28.9个月,高于既往研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18个月。“这提示基因测序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中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应当注意的是,早期预防仍然是避免病情贻误的有力手段,我们倡导肝内胆管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王鲁教授提醒,“胆内胆管癌的发病主要与肝炎病毒、肝吸虫病感染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因素有关,45岁以上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是肝内胆管癌的发病主体,应当进行定期的B超检查和CT诊断,以有效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癌。


为中国学者点赞!


通讯员  王广兆 王龙

编辑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芊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