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概述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也可以原发或继发于皮肤、黏膜、淋巴结、骨骼、眼部等器官或组织,病情呈亚急性或慢性。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免疫缺陷、恶性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但亦有半数的患者并无明确的免疫功能低下。
二、病原特点与传播途径
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以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种,而新型隐球菌被认为是人类感染的重要来源,占所有致病菌株的90%以上。
隐球菌的传染源包括带菌的鸽粪和土壤。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吸入空气中的隐球菌孢子,孢子入肺以后穿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进入血液,在逃避免疫系统识别的同时可在吞噬细胞中复制,随血液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也可通过局部侵入的方式感染(如皮肤开放性创面直接侵入或食入带菌的食物经由胃肠道播散)。
图1 隐球菌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皮肤是播散性隐球菌感染中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的最好发部位,主要表现为各种皮损,约有10%~15%的隐球菌病可有皮肤黏膜受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性为主。皮损可见于颜面、头皮、颈、躯干和四肢,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为传染性软疣样带有脐凹的损害,其他还包括丘疹、水疱、脓疱、痤疮样脓疱、皮下组织肿块、浸润性结节、脓肿、蜂窝织炎、水痘样皮疹、疖肿样损害、紫斑、疣状增殖或溃疡。黏膜损害占皮损的1/3,表现为黏液渗出、浅表溃疡、结节、肉芽肿或肿块样,好发于上颚、齿龈、舌、鼻咽等部位。继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的出现通常预示着播散型隐球菌病的发生,单凭皮损无法进行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皮肤隐球菌病应与粉刺、传染性软疣、皮肤结核、恶性肿瘤相鉴别。
图2 皮肤隐球菌病临床表现
图3 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皮肤受累表现及病理
四、诊断
皮肤隐球菌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发病部位、皮损类型、宿主因素、皮肤病理以及真菌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依赖于皮损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和/或皮损病例发现有荚膜的孢子。一旦确诊皮肤隐球菌感染,需要对肺、脑脊液及血液进行检查,以区分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
病原学检查:墨汁染色是最常用的检查,可以快速、早期诊断隐球菌病,其敏感性取决于标本的负荷量,对标本进行离心可以提高检出率。真菌培养是诊断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取材包括脑脊液、痰、肺泡灌洗液、血液等体液,皮肤、淋巴结等活检组织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耗时相对较长。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 CrAg)血清学检测的发展显著改善了隐球菌病的诊断,目前(血清和CSF)乳胶凝集试验和酶免疫测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组织病理学检查:敏感度高于墨汁染色,标本类型包括肺组织、淋巴结、皮肤、脑组织及消化道组织等,病理学染色检查可检测带荚膜的隐球菌,常见非特异的染色方法包括吉姆萨和吖啶橙染色等。
分子生物学检查:例如染色体脉冲电泳、DNA指纹分类法、PCR 及二代测序等,对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度特异性,且不受治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治疗
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可以采用氟康唑,200~400 mg/kg·d,治疗1~3个月。继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需按照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则进行治疗。部分病例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必要时可采用外科手术干预。
表1 HIV阴性患者肺部与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抗真菌治疗方案
作者:宁雪 邹娅欣
本文转发自BCH儿童感染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