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印发《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2024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保留了2023年8项目标,新增了2项目标,调出的2项目标作为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继续推进。同时,对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文末可查看标准PDF全文
附件1
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 目标一 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 目标二 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
● 目标三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
● 目标四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
● 目标五 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
● 目标六 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 目标七 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
● 目标八 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
● 目标九 降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
● 目标十 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
附件2
2024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心脏相关专业
序号 17
质控中心 结构性心脏病专业
改进目标
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PIT-2024-20)
目标简述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是反映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龄产妇增多,室间隔缺损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应建立由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相关部门组成的技术团队,并指定牵头部门及负责人。
医疗机构应参照《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制订符合本机构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保障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配置。
医疗机构应加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持续提高医务人员室间隔缺损的诊疗能力水平。
医疗机构应建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及反馈,并建立绩效管理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
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关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不具备开展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医疗机构,要建立本机构室间隔缺损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序号 18
质控中心 心律失常介入技术专业
改进目标
降低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术住院死亡率(PIT-2024-21)
目标简述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是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可有效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预防心源性猝死。CIED植入术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发展快速,通过严格把握治疗适应证、优化流程管理和提高严重并发症的处理能力等环节降低CIED植入术住院死亡率,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应成立由医务、临床科室、麻醉、护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并指定牵头部门及负责人。
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CIED植入术严重并发症的应急预案及操作流程。
医疗机构应加强心律失常诊疗的医生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CIED植入术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反馈,重点围绕CIED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展开病例讨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将目标改进情况纳入质量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依据分析结果明确关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序号 19
质控中心 冠心病介入技术专业
改进目标
提高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危险分层率(PIT-2024-22)
目标简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涵盖了不同危险分层,其中中高危患者应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低危患者应进行缺血评价后决定治疗方案。促进危险分层手段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而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架构,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成立由医务部门牵头,多科室共同协作的工作小组,细化职责分工,落实监督责任,指导、规范NSTE-ACS诊疗工作。
医疗机构应为一线医师提供方便使用的危险分层工具,三级查房时明确患者的危险分层,主管医师在病历中及时记录并在申请手术时提供危险分层结果。
医疗机构建立专人负责的NSTE-ACS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省级和地市级质控中心加强对质量改进目标的宣传培训。
序号 21
质控中心 心血管系统疾病专业
改进目标1
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PIT-2024-24)
目标简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病种,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对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是指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EMI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治疗,首选PCI治疗。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由心内科、急诊科、检验、护理、影像等部门组成的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技术团队作用,加强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联动,优化院前院内衔接、院内流程和资源配置。
医疗机构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急性STEMI患者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并持续进行院内再灌注治疗规范化培训。保障医务人员随时到位,保障药品、设备、设施处于可用状态。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
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推进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加强数据内部验证,提高数据质量,并按季度进行本机构数据的分析、反馈。
医疗机构建立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改进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该目标的实现。
医疗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工具、质控数据的应用,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改进目标的关键因素,以目标为导向提出和落实改进措施,并持续跟进改进效果。
不具备PCI能力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本机构急性STEMI患者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规范执行,确保可以及早启动转运PCI、院内溶栓加转运PC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并完善前期准备。
改进目标2
提高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桥使用率(PIT-2024-25)
目标简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之一,通畅的旁路血管是患者围术期安全保障及远期生存获益、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石。相关研究证明使用单侧乳内动脉相较于仅使用静脉桥血管的生存获益,使用双侧乳内动脉桥较使用单支乳内动脉桥的远期全因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更低。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乳内动脉桥血管使用及管理技术方案。加强院内乳内动脉桥血管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和宣教工作。
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使用乳内动脉桥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推进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加强质量管理工具、质控数据应用,进行本机构数据的分析、反馈,并以目标为导向提出和落实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建立使用乳内动脉桥血管的改进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该目标的实现。
对于乳内动脉桥使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要重点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2024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其他相关专业
序号 6
质控中心 儿科及小儿外科专业
改进目标
降低川崎病患儿心脏事件发生率(PIT-2024-07)
目标简述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可能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甚至死亡,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国内各地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降低川崎病患儿心脏事件发生可有助于儿科专业医疗质量改进。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应成立由医务、质控、儿科、心内科、心外科、心脏超声科等相关科室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指定牵头部门。
医疗机构应建立本机构川崎病诊疗质量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按照工作要求按时、准确上报。
医疗机构应参考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定期开展机构内医务人员培训。
医疗机构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该目标实现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各级质控中心对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培训与指导,推动形成川崎病心脏事件患者双向转诊机制。
序号 9
质控中心 急诊专业
改进目标
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PIT-2024-11)
目标简述
心脏骤停由于其高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经院内救治的心脏骤停复苏患者,出院存活的比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由急诊科牵头,联合重症医学、心内、神内、检验、医务等相关部门组建生命支持专项工作组,完善心脏骤停救治质量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健全从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至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的全生存链流程,进一步提高多学科协作效率。
医疗机构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的院内快速反应团队启动和复苏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和周期性演练。有条件的医院推进复苏监测与反馈设备的常规应用(如呼气末二氧化碳等生理指标监测)。
医疗机构制订和优化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监测与治疗的标准作业流程(包括神经功能监测、目标体温管理、循环和通气管理等)。
医疗机构完善心脏骤停复苏及复苏后综合救治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内部验证程序。
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心脏支架进入百元时代后,该如何选?不妨听听心内科医生的肺腑之言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不能忽视! | 合理用药
综合整理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