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文搞定急腹症的治疗优先原则 | 专家笔谈

2021-06-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急腹症

急腹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妥当的办法进行救治,来确保患者健康。昨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急腹症诊断思路(点击回顾→收藏:史上最全面急腹症诊断思路!),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急腹症的治疗优先原则。

治疗优先原则


第一优先(灾难类、危重类)


包括:⒈血管堵塞(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⒉腹腔大出血(腹主动脉瘤破裂、肝脾破裂、宫外孕);⒊脏器穿孔(肠穿孔)。


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的剧烈持续性疼痛、腹肌紧张或肌卫(腹膜炎体征)、迅速出现休克。


治疗:积极液体复苏、支持治疗,纠正休克,尽快手术。急性胰腺炎也属此类,但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第二优先(管腔梗阻类)


包括:肠梗阻、胆道结石梗阻、尿路结石梗阻。


临床特点:剧烈的阵发性疼痛,伴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


治疗:可允许一定的时间观察、治疗。肠梗阻如果血运受到影响,则很快发展到肠坏死、休克(绞窄性肠梗阻),需要尽快手术。胆道、尿路结石可予止痛剂、解痉剂等保守治疗,结石本身一般不需要手术。


第三优先(炎症类)


炎症变化从几小时到几天,没有治疗,腹痛会逐渐加剧,部位更加局限,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腹膜炎。


治疗:在诊断明确之前,或决定手术之前,不要给予止痛剂。


1、阑尾炎:在明确诊断阑尾炎前,不要给予抗生素,否则会改变病程演变,腹痛减轻或缓解,而诊断仍未明确。


2、憩室炎:多为老年人,左下腹疼痛,多保守治疗,如有穿孔,则手术。


3、胆囊炎:当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肿大,腹膜炎体征明显,考虑有胆囊坏疽、穿孔;完全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均要手术治疗。


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青少年,高热,WBC偏高,右下腹多见,也可左下腹,或双侧,保守治疗。


5、局限性肠炎:末端回肠的炎症,表现为慢性阵发性腹痛,消瘦、腹泻,小肠钡剂造影可见局限性小肠细绳样改变,保守对症治疗。


6、胃肠炎:有呕吐、腹泻,内科治疗。


第四优先(混杂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等,有时有腹痛,千万不要以为是急腹症而手术。

需要注意、警惕的几个疾病


下列几种疾病,如果误诊、漏诊或诊治延误,则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虽然临床较少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增多,这几种疾病有增多趋势,故作为急诊医生,更应掌握其临床表现,及时诊断,防止差错。


1、腹主动脉瘤破裂


常见于60~70岁老年病人,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男性。临床表现可有三联征:腹部和或腰背部剧烈持续性疼痛;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低血压。诊断方法为腹部增强CT或血管造影。


2、胸、腹主动脉夹层


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破裂而外层尚完整,高压的血流在内、外层之间形成一夹层。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胸部或腹部剧烈疼痛,而腹部无明显体征,诊断方法为胸、腹部增强CT或血管造影。


3、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病人多有心肌梗死或房颤病史,突发性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病开始时腹痛的程度与腹部的体征不成比例,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活跃,随着病变的进展,腹胀逐渐加剧,出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消失,可有血便,并且迅速出现休克,X线片可见肠腔扩张,气液平面,但X线片也可能正常,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若有腹膜炎体征出现,即使X线片正常,也应及时手术,或血管造影介入取栓,解除血管梗阻,防止肠坏死。


作者:江苏省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  汪业方

文章来自2011中国外科周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