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徐佳洁 程忻
2023年,脑血管病领域迎来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聚焦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脑出血的急性期管理以及脑小血管病的防治等临床难题。在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血管病亚专业组综合LANCET NEUROLOGY的年终盘点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团队今年的工作,对这一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总结。
01
替奈普酶溶栓的新证进展
先前发表的AcT研究在西方人群中证明了发病4.5小时内0.25 mg/kg剂量的替奈普酶(TNK)不劣于标准的阿替普酶(rt-PA),但在亚洲人群中尚未进一步验证。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的TRACE-II研究,旨在中国人群中评估窗内0.25mg/kg rhTNK-tPA(铭复乐,我国本土自主研发)静脉溶栓是否非劣效于0.9mg/kg的rt-PA。研究共随机纳入14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意向性分析最终纳入1417例患者,其中rhTNK-tPA组710例与rt-PA组707例。结果显示,rhTNK-tPA组和rt-PA组分别有62%和58%的患者达到90天mRS 0-1分,两组风险比值为1.07(95% CI 0.96-1.16),其95%置信区间下限0.96高于非劣效界值0.937,表明达到非劣效性。其他次要终点未见明显差异,符合方案集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36小时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均为2%,但rhTNK-tPA组的PH2型颅内出血风险有增加趋势(1% vs. <1%,p=0.053)。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人群中,rhTNK-tPA治疗发病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同样不劣于rt-PA。此外,2023世界卒中大会上公布了第三项TNK非劣效于rt-PA的III期临床试验(ATTEST-2)。时间窗内TNK静脉溶栓的多项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推动了欧洲的卒中指南更新,推荐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选择rt-PA或TNK静脉溶栓。
与此同时,关于TNK超时间窗应用的临床试验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2023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上,TIMELESS研究公布了初步结果。这项III期临床试验基于影像筛选发病4.5~24小时内、存在良好半暗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最终纳入TNK组228例和对照组230例患者,主要终点显示两组的90天功能预后无显著差异(cOR 1.13, p=0.48),但TNK组患者的24小时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7% vs. 63.9%,p=0.006)。亚组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患者更有可能从TNK超窗溶栓中获益(cOR 1.59,p=0.051)。尽管研究并未证实TNK在超窗患者中的有效性,其结果仍提示基于影像筛选潜在获益患者的可能性,期待研究结果的正式发表与同期开展的超窗研究(包括CHABLIS-T2、TRACE-III、ETERNAL-LVO等)结果的公布。
02
急性轻型非致残缺血性卒中
双抗不劣于溶栓
当前的卒中诊治指南均推荐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对于非致残的轻型卒中患者而言,静脉溶栓证据尚且不足。ARAMIS研究旨在评估对于轻型非致残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否非劣效于rt-PA。改良意向性分析最终纳入DAPT组369例和rt-PA组350例患者,其中DAPT组346例(93.8%)和rt-PA组320例(91.4%)患者达到90天良好功能预后(RD 2.3%,95%CI -1.5%~6.2%),单侧97.5%置信区间下限为-1.5%,高于非劣效界值-4.5%(非劣效p<0.001),提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劣效于静脉溶栓。次要终点分析显示,DAPT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更低(4.6% vs. 9.1%,p=0.02)。两组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无显著差异(0.3% vs. 0.9%),但DAPT组的任意出血事件比例更低(1.6% vs. 5.4%)。这一研究结果为急性轻型非致残卒中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03
替罗非班使非大/中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获益
对于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的致残性卒中患者,若无法行静脉溶栓或卒中进展,除了传统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之外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RESCUE-BT2研究旨在发病后或症状进展24小时内的非大/中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评估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全国117家中心的1177例患者,包括替罗非班组606例与阿司匹林组571例。主要终点分析表明,替罗非班组患者相较于阿司匹林组更可能达到90天mRS 0-1分(29.1% vs. 22.2%,p=0.02)。安全性方面,两组的死亡率相似,替罗非班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较低(0.99%),尽管高于口服阿司匹林组(0%,p=0.03),提示对于没有大/中血管闭塞的卒中患者,在发病或卒中相关症状进展后的24小时内,替罗非班可能是潜在的选择。
04
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仍可获益
今年是大梗死核心取栓循证大获丰收的一年。五项研究均已公布结果,其中三项已正式发表。ANGEL-ASPECT研究在中国46家卒中中心进行,最终入组456例患者,包括血管内治疗组231例,药物治疗组225例。意向治疗人群分析显示,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90天mRS评分分布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OR 1.37,p=0.004)。此外,血管内治疗组的各项次要终点均优于药物治疗组。安全性终点方面,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血管内治疗组发生任何颅内出血的比例更高(49.1% vs. 17.3%,p<0.001)。两组的90天死亡率相似。
SELECT2研究在西方人群中开展,共纳入352例患者,其中血管内治疗组178例,药物治疗组174例。结果表明,血管内治疗组的90天mRS评分分布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OR 1.51,p<0.001)。次要终点方面,血管内治疗组有更多的患者达到90天mRS 0-2分或90天mRS 0-3分。两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不同于前两项研究使用灌注影像筛选大梗死核心患者,TENSION研究使用CT平扫上ASPECTS 3-5分定义大梗死核心,在欧洲和加拿大的40个中心,入选了253例患者,125例接受血管内治疗,128例接受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组90天mRS分布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OR 2.58,p=0.0001),且死亡率降低(HR 0.67,p=0.038),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此外,TESLA和LASTE研究也已在今年国际大会上公布结果,有待正式结果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上,基于RESCUE-Japan LIMIT、SELECT2与ANGEL-ASPECT三项研究个体数据的荟萃分析(MAGNA)同样得到了血管内治疗有效且相对安全的阳性结果,作为更高级的循证证据提示大梗死核心的患者仍然能从取栓治疗中获益。
05
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
六项研究荟萃分析未证实非劣效性
直接取栓是否非劣效于桥接取栓的六大研究DIRECT-MT、DEVT、SKIP、MR CLEAN-NO IV、DIRECT-SAFE、SWIFT-DIRECT均已发表,但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六项研究的团队共同开展IRIS协作分析,旨在对研究的个体数据进行荟萃分析,探索发病4.5小时内直接取栓相较于桥接取栓的非劣效性。研究最终纳入15个国家共2313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其中1153例接受直接取栓,1160例接受桥接取栓。意向治疗分析表明,直接取栓组和桥接取栓组分别有49%和50.7%的患者达到90天功能独立(mRS 0-2),两组90天mRS评分位移分析acOR 0.89(95%CI 0.76-1.04),95%置信区间下限0.76低于非劣效界值0.82,未能证实直接取栓不劣于桥接取栓。桥接组成功再灌率高于直接取栓组,但两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亚组分析提示,发病到随机分组的时间与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相互作用,发病到随机分组时间较长的患者更有可能从直接取栓中获益。因此,六大研究的荟萃分析未证明直接取栓的非劣效性,但临床实践也不应因静脉溶栓而延误取栓的时间,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来探索两种方案的适应人群特征,以进行精准化决策。
06
双抗获益人群拓展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早期面临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近年来的荟萃分析提示这些患者在发病24~72小时内接受双抗治疗仍可能获益,但缺乏高级别的循证依据。INSPIRES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2析因设计的临床试验,旨在发病72小时内的疑似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5)或高危TIA患者(ABCD2≥4)中,探究双抗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相较阿司匹林单抗在减少90天内卒中复发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共纳入6100例患者,双抗与单抗组各3050例,主要终点的意向性分析显示,双抗治疗组的90天卒中复发风险显著低于单抗组(7.3% vs. 9.2%, HR 0.79, p=0.008)。安全性方面,双抗和单抗治疗组分别有27例(0.9%)和13例(0.4%)患者发生中重度出血(HR 2.08,p=0.03),尽管存在显著差异,双抗组的总体出血风险较低。研究结果为将双抗治疗时间窗扩展至72小时、NIHSS评分增加至5分提供了循证支持,但也要考虑到潜在的中重度出血风险。未来的亚组分析或许能进一步筛选出获益于双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的特定人群。
07
作为不可逆的环氧合酶-1(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是目前卒中二级预防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应用中出现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不耐受或出血。吲哚布芬是可逆性COX-1抑制剂,其半衰期短、出血风险低,但尚未评价过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差异。INSURE研究旨在探索吲哚布芬在降低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卒中复发风险方面是否非劣效于阿司匹林。研究共纳入全国163家中心的5438例受试者,其中吲哚布芬组2715例,阿司匹林组2723例。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与阿司匹林组的3个月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是7.9%和6.2%,非劣效p=0.44,HR 1.23(95%CI 1.01-1.50),95%置信区间上限1.50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25。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吲哚布芬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假设,未来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探索吲哚布芬在阿司匹林不耐受或出血风险较大的卒中患者中的价值。
08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颤的抗凝启动时机
ELAN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15个国家的103个中心开展,旨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颤的患者中探索早期与延迟启动直接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根据梗死部位与受累范围将患者划分为轻、中、重三种严重程度,并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中分别规定了早期与晚期启动抗凝的时机,最终纳入2013例受试者,其中37%为轻型卒中,40%为中型卒中,23%为严重卒中,随机至早期抗凝组共1006人,晚期抗凝组共1007人。结果显示,早期抗凝组与晚期抗凝组的30天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2.9%和4.1%,30天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4%和2.5%,90天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9%和3.1%。此外,两组中均仅有2例(0.2%)患者出现30天症状性颅内出血,提示在伴有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早期启动抗凝相较延迟启动抗凝有较低的30天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
09
脑出血:以目标为导向的积极组合化管理
INTERACT3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阶梯式楔形、群组随机对照、盲法终点评价的临床试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中低收入国家和1个高收入国家开展,旨在探索以目标为导向的积极组合化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血糖控制、体温控制、抗凝纠正)与常规治疗相比,是否改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研究共随机入组7036例脑出血患者,包括干预组3221例与对照组3815例。主要终点分析表明,积极组合化管理显著降低患者6个月不良功能预后的可能性(cOR 0.86, p=0.015),次要终点显示,干预组患者的6个月死亡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安全性终点方面,积极组合化管理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率更低(16.0% vs 20.1%,p=0.0098),且该组需要治疗的人数(NNT)为35,提示每35例患者中就有1例患者能从积极组合化管理治疗中避免死亡或明显致残。因此,INTERACT3的研究结果为急性脑出血的综合管理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依据,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0
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初显成效
既往关于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并未明确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在2023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年会和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上,ENRICH研究公布了首个阳性结果,振奋人心。研究在美国的37家卒中中心开展,旨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比较发病24小时内微创束旁手术(MIPS)与标准诊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共纳入300例患者,其中深部出血92例,脑叶出血208例。结果显示,MIPS组的6个月平均效用加权改良Rankin评分(UW-mRS)为0.458,对照组为0.374,两组差异显示98.1%的贝叶斯后验概率,超过了预先设定的优效性界值97.5%,即达到了主要有效性终点。亚组分析提示脑叶出血的患者更有可能从MIPS中获益。此外,研究表明MIPS总体是安全的,干预组30天死亡率低于对照(9.3% vs.18.1%,p=0.027),且缩短了患者ICU和住院时间,期待研究的最终发表以及进一步的亚组分析。
11
脑小血管病的防治新策略
尽管腔隙性卒中及与脑小血管病(SVD)相关的认知障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常用的卒中二级预防措施对SVD患者的获益有限。LACI-2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2*2析因设计的IIb期研究,旨在评估西洛他唑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防治SVD方面的可行性、药物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共纳入363例腔隙性卒中患者,招募率为90.8%,主要终点显示一年随访率为98.6%,随访期间的药物使用情况显示其可耐受且安全。有效性方面,与未使用的患者相比,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使用可以降低卒中/TIA复发风险(aOR 0.23,p=0.014)与认知障碍风险(aOR 0.55,p=0.008),西洛他唑的使用可改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aOR 0.31,p=0.006),而两药联用可以降低复合终点(aHR 0.58,p=0.02),改善独立生活能力(aOR 0.14,p=0.008),同时降低认知障碍风险(aOR 0.44, p=0.046),提示单硝酸异山梨酯与西洛他唑在SVD防治中的潜在作用。
高血压是SVD的主要可干预因素,但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对SVD的影响尚不清楚。TREAT-SVDs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开放标签、终点盲法的随机交叉试验,旨在比较不同类型降压药对SVD微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共纳入75例症状性散发性SVD患者与26例CADASIL患者,以脑血管反应性CVR作为主要终点。结果显示,在CADASIL患者中,氨氯地平和氯沙坦相较阿替洛尔显著改善了正常外观白质的脑血管反应性(分别为p=0.019和p=0.0061),而在散发性SVD患者中,仅在60岁以下的亚组中观察到氨氯地平和氯沙坦对正常外观白质脑血管反应性的改善(分别为p=0.022和p=0.0004)。次要终点显示,在散发性SVD中,服用氨氯地平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最低,而服用阿替洛尔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最高,在CADASIL中未观察到三组间的血压变异性差异,且三种药物引起的收缩压绝对下降幅度在两组间相似。
下期我们将继续推出《【2023年神经科领域进展盘点】脑血管病——华山团队研究篇》,敬请关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