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日新闻丨访CSCO副理事长、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军教授—— 以点带面,从黑色素瘤看免疫治疗

2020-12-24作者:cmt佳玲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00919223725.png


新形式下精彩依旧,经典领域捷报

频传


本次黑色素瘤专场共分从黑色素瘤看免疫治疗、脑转移专场、肢端/黏膜专题、2020《CSCO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发布仪式和多学科规范诊疗大赛几大板块。


黑色素瘤与免疫治疗这部分,是以恶性黑色素瘤为例,阐述免疫治疗的发展进程和未来方向。一直以来,黑色素瘤都是免疫治疗领域的leading tumor。黑色素瘤是最早开始尝试伊匹木单抗治疗的肿瘤种类,包括之后的PD-1抑制剂,直至最新的

免疫联合、靶向免疫联合等治疗方案,都是最先从黑色素瘤的治疗开始临床应用。因此,黑色素瘤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本专场中,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邀请多位国内著名专家,从黑色素瘤治疗的角度来看免疫治疗的发展趋势,分享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治疗方案。以点带面,以最前列的黑色素瘤的发展,带动其他种类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同时,也会就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两者关系的研究,为其他瘤种的医生同道带来启示。


郭军教授指出,将恶性黑色素瘤作为模型来学习,预测未来的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的发展方向,对于其他肿瘤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过去,恶性黑色素瘤的脑转移并不被重视,因为绝大部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出现脑转移之前已经去世。早前英国的一项研究经尸检后发现,90%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患者具有脑转移但未被及时发现。


目前,随着治疗深入发展,新兴的免疫药物、靶向药物,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被发现脑转移的病例也随之增多。脑转移逐渐成为几乎所有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必经之路。那么,该如何处理恶性黑色素瘤的脑转移呢?


如果免疫治疗失败后,或全身转移患者唯有脑部转移控制不好,临床医生应该怎么处理?这些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在本专场的这部分内容中得到体现和讨论。


郭军教授表示,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类型存在着巨大的东西方差异。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是,我国以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为主,而这一类患者的诊疗在国际指南中仍相对空白。中国学者如何看待目前治疗现状和相关研究?中国学者对未来黑色素瘤领域的设想又是如何?在肢端/黏膜专题,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邀请了国内30多位专家共同讨论,相信各位线上线下参会的同道必将从中有所获益。


本次专委会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环节,即多学科规范诊疗大赛。届时组织具有黑色素瘤专科的大型肿瘤医院团队进行多学科讨论,并选出优胜团体。

总而言之,黑色素瘤专场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实用,令参会同道不虚此行。

中国模式走向世界,“恶黑力量”再创辉煌


今年,中国的黑色素瘤领域在国际上拥有诸多亮点。例如,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黑色素瘤专家光荣地成为ASCO年会历史上第二位进行口头报告的亚洲团队。除此之外,还参加了壁报及讨论的精彩展示。由此,中国的

恶黑力量”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开创性地提出的治疗黏膜黑色素瘤的方案,即阿昔替尼联合PD-1获得了空前的胜利。这种中国研究者的原创性联合方案首次将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有效率提高到将近50%,且已经

被验证成功,惊艳世界。


从2007年创会至今,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已领导了多项国内多中心的黑色素瘤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绩。未来将牢记使命,团结专家,组织好、实施好后续的攻坚研究,希望能在黑色素瘤领域,特别是亚洲常见黑色素瘤亚型领域

再作贡献。郭军教授激动地表示,相信终有一日,中国式治疗模式将立足于国际,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这也是专委会工作的目标和宗旨。

编辑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