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林江涛、肖毅、宋元林、翟振国、肖丹、郑劲平教授大会报告|CTS2025

2025-09-2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重度哮喘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林江涛

在重度哮喘的管理中,存在多项关键问题需要关注和深入探讨。
首先,明确重度哮喘的定义是管理的基础。根据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重度哮喘的定义都强调了规律使用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并管理其他影响哮喘控制的因素后仍未得到控制的哮喘,或当治疗方案减量时发生急性发作的哮喘。
其次,精准诊断与评估至关重要。《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建议按以下4个步骤诊断和评估重度哮喘:明确哮喘诊断、明确是否属于重度哮喘、明确共患疾病和危险因素、区分哮喘表型/内型。
根据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区分的气道炎症细胞类型,将哮喘分为嗜酸粒细胞性哮喘、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混合粒细胞性哮喘和少粒细胞性哮喘。目前重度哮喘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度哮喘的临床表型包括早发过敏性哮喘、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及肥胖相关性哮喘。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利用特征性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对哮喘表型进行再分类,目前主要分为2型炎症型哮喘和非2型炎症型哮喘。生物制剂的发展为重度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基于表型和生物学标志物选择生物制剂,结合ICS/LABA等基础治疗是未来重度哮喘治疗的方向。非药物治疗如支气管热成形术通过减少气道平滑肌数量改善症状,适用于规范治疗无效的非2型炎症型重度哮喘患者等。
最后,必须要强调,从科学和临床实际出发,重度哮喘的管理目标不是“临床治愈”,而是“临床缓解”,即在规定的长观察期内无哮喘症状、无急性发作、未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肺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状态,而非“临床治愈”。症状控制不等于风险控制,缓解不等于治愈。


睡眠呼吸受损指数:评估OSA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图片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肖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主要依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但该指标难以全面呈现OSA的病理生理状态,需要更全面的指标来准确地反映OSA的严重程度及预测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基于这一背景,由肖毅教授团队设计的睡眠呼吸受损指数(SBII),是一种新型评价指标,整合了呼吸事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氧减程度,已被证明与CVD风险增高密切相关。团队已开发自动化平台批量进行SBII计算,相关使用指南及辅助文档已在http://61.160.194.165:3080/SBII/上开源使用。
本团队研究显示,在校正AHI、夜间低氧、内皮功能等混杂因素后,在第四分位组的SBII患者中,未来10年内CVD中高发生风险的患者比例,是处于最低四分位组的11倍。另一项研究显示,第四分位组的SBII患者发生CVD风险是最低SBII组患者的7.57倍,而与AHI无显著关联。通过聚类分析对OSA患者进行分型,证实了SBII在不同OSA临床表型中均表现出预测CVD风险的较高敏感性。此外,SBII还能够识别出AHI水平相似但实际病情更严重的患者,这种精细化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SBII、失眠合并OSA还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显著相关,提示SBII在OSA患者代谢风险评估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而SBII在捕捉患者夜间缺氧负担方面的优势,为评估CVD、心房颤动的风险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SBII作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为OSA患者的风险分层提供了新的量化依据。此外,SBII可用于识别出AHI正常但SBII升高的隐匿性CVD高危患者,SBII高而AHI为轻中度患者可以被纳入治疗(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以降低心房颤动风险,而低SBII值患者则可以考虑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案。通过定期监测SBII数值的变化,临床医生还可对治疗方案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治疗效果。


基于气血屏障修复的ARDS治疗策略



图片



报告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宋元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肺内和肺外的因素引起血管内和肺泡腔内的炎症因子产生增加,快速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上皮的通透性增高,进而引起进行性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同时导致血管内和肺泡内的高凝血和低纤溶状态,进而形成血管内血栓和肺泡内的透明膜。这些病理生理的改变诱发肺内血管分流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死腔通气增加,再加上弥散功能障碍、肺纤维化,ARDS患者就会出现进行性且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针对上述病例生理的变化和相关靶点,陆续有多项临床研究开展,以期纠正细胞因子风暴、修复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再平衡凝血和纤溶系统,清除肺泡液体等,但阳性结果较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RD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牵涉到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和多个靶点,研究方法未能解决异质性的问题。ARDS的表型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ARDS对当前临床治疗的反应不一,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考虑主要和特定发病阶段的关键及相应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个体化的抗炎、抗凝、促进组织修复、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改善氧合功能等。
未来ARDS的研究重点应围绕多模态、多靶点动态评估和全方位个体化综合治疗进行,开发有效抗炎和促进气血屏障修复的药物及生物制剂的需求尤为迫切。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解读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翟振国

肺血栓栓塞症(PTE)因急性起病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我国PTE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间及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差异依然显著。为推动规范化和同质化诊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经多轮德尔菲法讨论,发布了《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
新版指南凝聚了全国200余位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围绕23个核心临床问题,提出71条循证推荐,内容涵盖疾病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分层、诊断与救治策略、特殊人群管理及长期随访。其十大更新亮点包括:①更新我国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揭示PTE发病率持续上升;②首次引入“灾难性PTE”概念,强调机械循环支持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价值;③在诊断方面,除传统评分外,新增YEARS评分与肺栓塞排除标准(PERC),提升早期识别效率;④提出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与Hestia标准结合右心功能的早期出院评估体系;⑤倡导基于病情严重程度的救治分层路径;⑥推荐成立急性PTE应急救治团队(PERT);⑦针对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提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个体化减量方案;⑧为妊娠期、儿童、肿瘤及围术期患者提出专门管理建议;⑨强调长期随访与运动康复,以减少复发和并发症;⑩提出住院患者需动态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出血风险,精准调整预防用药。
本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PTE防治体系进入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循证依据,有望进一步提升救治成功率与患者长期预后。


2024—2025年烟草病学研究进展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肖丹

2007—2023年,全球吸烟率从22.3%降至16.4%,至少61亿人受到至少1项达到最佳做法水平的一揽子控烟措施(MPOWER)控烟政策的保护。
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3.2%,二手烟暴露率为46.5%,距离“健康中国2030”目标仍有差距。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吸烟率降至20%以下;女性吸烟率仅1.85%,但半数以上患烟草依赖;雪茄使用率低,但存在隐性流行风险。一项对全国8万余名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估计仅有约1亿吸烟者希望戒烟。
二手烟暴露导致全球每年约130万人死亡,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印两国。美国学者发现,约390万肺癌患者的死亡因控烟被成功避免。北京控烟立法实施十年,分别累计避免了约5.7万和42万例吸烟者患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避免2400例儿童哮喘住院,凸显了控烟立法在降低疾病负担方面的重要性。
2025年5月,我国发布了《尼古丁替代疗法临床应用指南》,更新《中国临床戒烟指南》。北京市控烟协会等机构强调二手、三手烟危害,“在线戒烟”平台累计推送信息逾500万条。总体而言,烟草病学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年度进展

(2024—2025年)



图片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劲平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常用且关键检查方法,基于对呼吸容量、流量、压力和气体成分分析等指标的不同组合,衍生出多样且持续创新的检查方法,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监测和慢病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在历年肺功能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继续对2024年4月至2025年6月肺功能检查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和展望,内容包括:①国内外发布的肺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相关的首发或更新版指南、共识;②不同人群的肺功能正常预测值及可信区间;③肺功能检查在多类疾病中的评估或(和)预测价值的新认知;④肺功能检查结果判读方法的优化与创新;⑤其他诊治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与肺功能检查结合的多维度分析;⑥肺功能检查全国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成果;⑦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肺功能评估模型构建、结果预测中的应用;⑧环境因素对肺功能变化的影响等。

以上研究成果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实践指导和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为其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对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中规范化、精准化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