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家都知道,收缩压(即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相当于加入了高血压“大军”,要开始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了。
这时很多血压没达到这个标准的朋友就会放松警惕:“我不算高血压患者,还能继续浪!”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血压不到140/90 mmHg,有可能也需要采取降压措施。
这是咋回事?
在解答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高血压分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那如果血压不到140/90mmHg,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是!
从高血压防治指南也可以看出,正常血压是<120/80mmHg,而血压处于120~139/80~89mmHg的这部分人群,则处于正常高值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前期”。
有研究表明,血压为130~139/80~89 mmHg的中年人,10年后群体中64%的人可能会成为高血压患者。
并且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了40%、86%和66%。
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研究显示,与血压<120/80 mmHg的人相比:
收缩压 120~129 mmHg,舒张压<80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4%;
仅收缩压升高至130~139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36%;
仅舒张压升高至80~89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32%;
如果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风险则进一步升高:
130–139/80-89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67%;
≥140/90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40%。
研究者指出,仅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达到130/80 mmHg,就会带来更高的心血管风险。
所以,血压不超过140/90mmHg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了。如果不加以干预,高血压前期人群很大可能今后会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并且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不仅取决于血压数值,还要取决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伴发临床疾病有关。具体包括:
而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临床疾病,并结合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了低、中、高危、很高危四层: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低危:是指没有危险因素,血压在1级水平;
中危:是指已有1~2个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可以在1级或2级,如果血压在2级水平就是中危;
高危:是指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者已有临床并发症,血压到了3级水平,即便没有危险因素也属高危。
很高危: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或CKD4期(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或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无论哪一级高血压都是很高危。
分层管理的意义在于根据血管及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有效的降压治疗方案,不仅有效控制血压,而且有效保护靶器官。
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来说,毋庸置疑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中危患者可观察数周,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开始药物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可对患者进行1~3个月的观察,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在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不达标,再开始药物治疗。
这就意味着:
如果血压≥130/80mmHg,即使不到140/90mmHg,还不足诊断为高血压,但已经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也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开始启动药物治疗。
当然,还有些不是高血压,但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服用降压药,例如:
冠心病患者:降压目标<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应注意舒张压不宜降得过低;
糖尿病患者: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130/80 mmHg,老年和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140 /90 mmHg;
肾脏疾病患者:无蛋白尿者<140/90 mmHg,有蛋白尿者<130/80 mmHg;
心力衰竭患者<130/80 mmHg。
大家不要认为这种患者血压不该降,在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降下来,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对病人是有好处的。
对于血压不到140/90 mmHg,但超过了正常血压值的朋友来说:
如果目前还没有出现冠心病等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可以暂时不服用降压药物,先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但如果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同时对于不是高血压但患有其他疾病的朋友来说,有可能也需要服用降压药来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总之,我们主张每个患者都应该要制定个性化血压标准,这样才能让患者获益最大。
至于这个标准如何制定,不要担心,请交由医生处理。
而患者所要做的,只是找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好医生而已。
本文首发于杨庆闲弹医迹江湖公众号
作者:华西医院 杨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