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患者男性,27岁,因腹痛、便血3月余入住我院。
血红蛋白最低87g/L,曾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腹部强化CT提示肠道脂肪密度的肿瘤并引发了肠套叠(图A)。
图A
单气囊小肠镜提示回肠下段距回盲瓣约100cm处有一处长蒂息肉样病变,伴有明显溃疡形成(图B、图C)。
图B
图C
小肠镜医生考虑翻转迈克尔憩室可能,于是获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了内镜下切除。
首先使用尼龙绳扎住其根部,然后使用高频电刀进行切除,最后将创面使用钛夹进行封闭(图D)。
图D
病理证实为翻转迈克尔憩室(图E)。
图E
患者症状得到迅速缓解,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小肠镜复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图F)。
图F
迈克尔憩室是由于卵黄管退化不全形成的一种相对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但翻转迈克尔憩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情况。
翻转迈克尔憩室可以导致腹痛、消化道出血、肠套叠等。CT常常因为其包含的肠系膜脂肪误诊为脂肪瘤。
既往翻转迈克尔憩室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近几年来得益于内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应用小肠镜进行内镜下切除也可以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并且安全、有效且能明显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
希望本例报道可以帮助更多的医生在内镜检查过程中识别翻转迈克尔憩室,并且尝试开展内镜下治疗技术。
作者:马田
来源:华美医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