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AY2丨脑胶质瘤基础之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2025-09-02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eead4b558ba88aa69f109201790b879.png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认知与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携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围绕“基础—诊断—治疗—实践”全链条,施展外科、放疗、内科、病理、影像等“组合拳”,推出以“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以期帮助基层医生系统掌握脑胶质瘤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组合拳”之基本功

脑胶质瘤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刘思恒 阿布都外力·艾沙 林虹伊 吕衍春


脑胶质瘤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胶质瘤发现、定位及初步分型的重要手段,其中 MRI 为首选方法。常规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和增强扫描。高级功能成像(灌注、磁共振波谱等)可进一步提供血流和代谢信息,帮助分级及鉴别诊断。CT可用于评估颅内出血、钙化及骨质改变。


常见胶质瘤类型与影像学特征(根据WHO 2021分类)


一、弥漫性胶质瘤


01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WHO 4级)


MRI: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尤以前额叶、颞叶多见。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病灶,常跨越脑叶或经胼胝体形成“蝴蝶征”。T1WI 低信号,T2WI/FLAIR 高信号,瘤周水肿范围广泛,常超过肿瘤本身。增强扫描典型为环形或不规则强化,伴中央坏死。DWI 显示弥散受限。SWI 常见微出血或新生血管增生。


CT:病灶多为低密度,可见不规则或斑片状高密度,提示出血;钙化少见。


胶质母细胞瘤, IDH野生,WHO 4级

28岁女,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蝶翼征)合并出血,PWI高灌注


02
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 2–4级)


MRI:大脑半球深部白质(额叶最常见),可见于顶叶、颞叶;少数累及小脑或脊髓。低级别(WHO 2)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边界相对清楚,T1WI 等或低信号,T2WI/FLAIR 高信号,常无或轻度强化,水肿较轻。高级别(WHO 3–4)可见强化增强,呈不规则或环形分布,常伴坏死、囊变及明显水肿。DWI 在高级别时多表现为弥散受限。MRS常见 Cho 峰升高、NAA 峰下降,Cho/NAA 比值升高,有助于提示高级别病变。


CT:低级别常呈等或低密度病灶,无明显强化。高级别则可见密度不均、坏死及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强化多不规则。钙化少见。


星形细胞瘤, IDH突变,WHO 4级

57岁男,右额叶、右侧基底节、胼胝体肿物。MRS:NAA峰降低,Cho峰升高


星形细胞瘤,WHO 2级

41岁男,右侧颞岛叶,轻度强化,无水肿


03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2–3级)


MRI:大脑半球皮质–浅白质交界区,尤其额叶,常与皮质癫痫相关。T1WI 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FLAIR 为明显高信号,肿瘤边界相对清楚。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通常不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高级别则常可见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并伴随显著瘤周水肿。DWI在低级别时多无弥散受限,而高级别因细胞密度增加可出现弥散受限。


CT:平扫常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钙化,形态多样,可呈环形、点状、条带状或大片状。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多无明显强化,而高级别常表现为不规则或环形强化。部分病例可伴邻近颅骨压迹或骨质变薄,但骨质破坏较少见。


少突胶质瘤, 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WHO 3级

40岁女,右侧额顶叶,轻度强化;斑点状、条状钙化灶


04
弥漫中线胶质瘤(WHO 4级)


MRI:典型位置为脑干(桥脑)、丘脑或脊髓,表现为中线部位的弥漫性膨胀。T2WI 高信号,边界不清,增强多不明显或轻度强化,少数病例呈环形强化。可伴囊变或小片状出血。DWI 变化不一,虽然是高级别胶质瘤但DWI可以为等信号。


CT:病灶常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强化轻微或不均。钙化少见。



弥漫中线胶质瘤,WHO 4级

7岁男,大脑脚-脑桥囊实性肿物,DWI等信号,增强内见环形强化灶


二、局限性胶质瘤


0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1级)


MRI:儿童及青少年以小脑最常见;也可见于视交叉、丘脑、脊髓。典型“囊+结节”表现:囊液 T2WI高信号,囊壁或实性结节明显强化。少数为纯实性病灶。膨胀性生长,瘤周水肿轻。常位于小脑、视交叉或脊髓。


CT:病灶多为低密度或囊性灶,囊壁或实性部分可见均匀强化。部分病例可见钙化。


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1级

19岁女,双侧脑室体部、胼胝体、扣带回囊实性肿物,左侧基底节区,双侧孟氏孔受累。


02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2–3级)


MRI: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浅表白质(颞叶、额叶常见)。囊实性病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可伴“硬膜尾征”。高级别 PXA 可表现为坏死、出血。


CT:平扫常呈低密度,部分伴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少数病例可见出血。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2级

50岁女,左侧顶叶、累及胼胝体压部,DWI稍高信号,轻度强化


三、室管膜肿瘤


01
室管膜瘤(WHO 2–3级)


MRI:儿童多位于第四脑室;成人多见于脊髓。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表面可见“指突样”突入邻近脑实质。病灶常伴囊变或钙化。增强多为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经室管膜孔突出至小脑桥脑角池。


CT :病灶多为等或低密度,可见点状或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常显示向脑室外突出。


室管膜瘤,WHO 2级

26岁女,第四脑室囊实性肿物,不均匀明显强化。


小结


尽管脑肿瘤最终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病理学和分子检测,但影像学可为初步诊断及分级提供重要参考:


高级别胶质瘤:常见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内坏死、囊变,明显瘤周水肿,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可伴出血或中线侵犯。


低级别胶质瘤:肿瘤边界相对清楚,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均匀,水肿范围小于病灶体积,病程进展缓慢。


互动小问题

1. 哪一种胶质瘤在 CT 上常见钙化?

A. 少突胶质细胞瘤

B. 胶质母细胞瘤

C.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D. 弥漫中线胶质瘤


2. “蝴蝶征”在影像上常提示:

A. 胶质母细胞瘤侵犯双侧额叶经胼胝体

B. 少突胶质细胞瘤伴钙化

C. 室管膜瘤脑室播散

D. 弥漫中线胶质瘤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问题1:正确答案为A

问题2:正确答案为A


参考文献

[1] LOUIS D N, PERRY A, WESSELING P, et al. The 202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J]. Neuro Oncol, 2021, 23(8): 1231-1251/.DOI:10.1093/neuonc/noab106.

[2] KOELLER K K, RUSHING E J.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FIP: Oligodendroglioma and its variant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graphics, 2005, 25(6): 1669-1688/.DOI:10.1148/rg.256055137.

[3] JANSEN M H, VAN VUURDEN D G, VANDERTOP W P, et al.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 a systematic update on clinical trials and biology[J]. Cancer Treat Rev, 2012, 38(1): 27-35/.DOI:10.1016/j.ctrv.2011.06.007.

[4] GIANNINI C, SCHEITHAUER B W, BURGER P C, et al.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it?[J]. Cancer, 1999, 85(9): 2033-2045

[5] OSTROM Q T, PATIL N, CIOFFI G, et al. CBTRUS Statistical Report: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Diagn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3-2017[J]. Neuro Oncol, 2020, 22(12 Suppl 2): iv1-iv96/.DOI:10.1093/neuonc/noaa200.


END


作者简介


刘思恒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硕士研究生在读


阿布都外力·艾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硕士研究生在读


林虹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硕士研究生在读


吕衍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博士,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副主任

广州抗癌协会第六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胸部肿瘤脑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放射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胶质瘤学组 委员

广东省抗癌学会第二届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顾问

广东放射学会第1-3届神经学组委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