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高钾血症的管理现状与未来出路

2025-10-28作者:chenmm资讯

高钾血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曾长期被视为“急症处理”的单一命题——患者因血钾骤升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时,静脉推注钙剂、胰岛素-葡萄糖输注等急救措施是临床医生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慢性肾脏病(CKD)、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管理理念的革新,这一认知正在被颠覆:高钾血症不仅是“急诊室的危机”,更是贯穿慢病全程的“隐形杀手”;其管理目标也从“短期纠正”转向“长期稳定”,从“单一科室应对”升级为“全院多学科协作”。近期发布的《高钾血症管理年度蓝皮书》中期数据,以全国多中心、多学科的调研为镜,既照见了当前管理的痛点与突破,也为未来出路指明了方向。


PART 01
现状剖析:从“急诊焦点”到“慢病隐忧”的认知裂隙


01
疾病谱的演变:从“偶发急症”到“慢病并发症”


传统观念中,高钾血症多与急性肾损伤、大量输血或药物过量相关,属于“来得快、去得急”的急症。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10%-30%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20%-40%的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合并不同程度的高钾血症,尤其在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等“保肾护心”药物时,血钾升高风险显著增加。这些药物虽能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心血管事件,却因抑制钾离子排泄成为高钾血症的重要诱因——临床中,医生常因担心高钾风险而减量或停用RAASi,反而导致患者肾功能加速下降、心血管保护缺失,陷入“治标伤本”的困境。


02
管理现状:多维度痛点交织


蓝皮书中期数据揭示了当前高钾血症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其一,诊断标准滞后。尽管国际指南已将高钾血症诊断阈值前移至血钾>5.0 mmol/L(此水平即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但国内仅38%的医生采纳该标准,多数仍沿用>5.5 mmol/L甚至更高的传统界值。教科书更新缓慢、检验科未对临界值(如5.0-5.3 mmol/L)进行异常标注,导致早期高钾被忽视。其二,科室协作断层。慢性高钾血症患者广泛分布于急诊科、内分泌科、全科医学科及社区医疗机构,但非肾科医生对其关注度仅为肾科的1/3(蓝皮书调研显示,非肾科医生对高钾血症的关注度评分仅5.2分,显著低于肾科的6.8分)。加之不同科室对血钾管理目标认知不一,患者跨科室就诊时易出现“管理真空”。其三,长期管理缺位。RAASi相关高钾血症患者中,仅28%的医生(未用RAASi者)和42%的医生(使用RAASi者)认为纠正后需维持治疗;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如新型钾离子结合剂的胃肠道反应)或经济负担(部分药物未纳入医保),依从性不足——数据显示,仅35%的高钾血症患者能坚持规律监测血钾,远低于指南推荐的“每1-3个月监测一次”。


PART 02
突破与启示:蓝皮书数据中的“中国答案”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高钾血症的多学科调研成果,《蓝皮书》通过“定性+定量”双轨研究(覆盖全国655家医院、超1200例患者),不仅系统梳理了现存问题,更通过数据提炼出三大关键启示:


01
理念升级:从“应付急症”到“长期维稳”


调研显示,87%的医生认同高钾血症管理目标已从“快速降钾”延伸至“长期维持血钾稳定(4.0-5.0 mmol/L)”。这一转变与临床实践高度契合——对于合并RAASi用药需求的患者,维持血钾在安全范围才能兼顾“保肾护心”与电解质平衡;对于CKD患者,长期稳定的血钾水平可减少急性并发症发生风险,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


02
技术革新:居家监测与精准干预的潜力


针对“监测不便”这一痛点(当前依赖静脉抽血或动脉血气,患者每月需多次往返医院),42%的医生呼吁推广“居家便携式无创血钾监测设备”(如类似血糖仪的检测仪)。蓝皮书数据进一步显示,若患者能每周1-2次居家监测血钾,配合医生远程调整治疗方案,其血钾达标率可提升20%以上,且治疗依从性显著改善。


03
管理规范化:SOP与全院协作的必要性


88%的医生认为需制定统一的“高钾血症管理规范”(SOP),涵盖诊断标准、药物选择、监测频率及多学科协作流程;81%的医生期待加强肾内科与其他科室的知识共享(如通过院内培训、病例讨论)。这提示,高钾血症管理需打破科室壁垒,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从急诊的急性纠正,到门诊的长期随访,再到社区的科普教育,形成闭环。


PART 03
未来出路:多维度协同构建管理新生态


01
诊断标准统一化:推动国际接轨与基层普及


建议以蓝皮书数据为基础,联合检验科、医学会制定《中国高钾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明确将血钾>5.0 mmol/L作为临床干预阈值,并推动检验科在报告单中对临界值(5.0-5.3 mmol/L)进行标注提醒。同时,通过基层医生培训、患者教育材料普及新标准,减少因认知差异导致的漏诊。


02
监测手段便捷化:加速居家设备研发与医保覆盖


鼓励企业研发“无创/微创居家血钾监测仪”(如通过汗液、唾液或微针贴片检测),并优先纳入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对于已上市的便携设备(如部分经FDA批准的家用检测仪),推动医保部门将其纳入门诊慢病管理报销范围,降低患者自付成本,提升监测可及性。


03
治疗策略个体化:优化药物选择与支付体系


一方面,加强新型钾离子结合剂(如环硅酸锆钠、patiromer)的临床推广,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其长期安全性与疗效;另一方面,推动医保部门将RAASi(如沙库巴曲缬沙坦)与钾离子结合剂纳入“慢病管理核心药物目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因费用问题导致的停药或治疗中断。


04
管理网络体系化:构建多学科协作与全流程管理


以《蓝皮书》为蓝本,制定全国统一的“高钾血症管理SOP”,明确肾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等科室的职责分工(如肾内科主导长期管理,急诊科负责急性纠正,全科医生负责社区随访)。同时,依托医联体平台建立“高危患者数据库”,对合并CKD、心力衰竭、RAASi用药史的患者进行重点标记,通过定期随访、远程监测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05
全电解质管理前瞻:从“单病种”到“大平衡”


正如丁小强教授在武汉会议中强调的,高钾血症管理是电解质管理的“突破口”。未来需将视野拓展至镁、钠、钙等其他电解质的综合调控——例如,低镁血症可加重高钾血症风险,高钠血症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通过制定“全电解质管理指南”,推动临床从“单一指标纠偏”转向“整体平衡维护”,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代谢支持。


结语

高钾血症的管理,本质上是慢病时代临床思维的一次革新:它要求我们从“救火式”的急症处理,转向“预防-监测-干预-随访”的全周期管理;从“单一科室的独角戏”,演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交响曲”。《高钾血症管理年度蓝皮书》的中期数据,不仅是一份“问题清单”,更是一张“行动蓝图”。当诊断标准更科学、监测手段更便捷、治疗策略更精准、管理网络更协同时,我们终将实现对高钾血症的有效控制,让更多患者远离电解质紊乱的威胁,在慢病管理中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存。



image.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