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AY1丨脑胶质瘤临床诊疗基础

2025-09-01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eead4b558ba88aa69f109201790b879.png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认知与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携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围绕“基础—诊断—治疗—实践”全链条,施展外科、放疗、内科、病理、影像等“组合拳”,推出以“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以期帮助基层医生系统掌握脑胶质瘤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组合拳”之基本功
脑胶质瘤临床诊疗基础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 何振强 牟永告


WX20250829-094522.png

点击观看《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概述》讲解视频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为7/10万人,在成人原发性脑肿瘤中占比约 40%。2021年发布的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 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 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其中WHO分级为3、4级的恶性胶质瘤,以其高度侵袭性、复发率高和预后差而具挑战性。4级胶质瘤患者即便接受手术、同步放化疗及辅助化疗等系统性治疗手段,其中位总生存期不足2年,5年生存率仅约10%。


第一章 疾病本质与流行病学特征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其年发病率为6.95~7.22/10万人,其中约四分之三为恶性胶质瘤,年发病率5.18~5.42/10万人。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知的危险因素是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此外,亚硝酸盐食品、化学致癌物质、病毒感染等致癌因素也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脑胶质瘤具有年龄分布特征:第一个发病高峰出现在40岁左右,常见为低级别胶质瘤;第二个高峰在60岁以上,以高级别的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在未成年患者的群体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较为常见的亚型。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6:1。从生存率角度看,胶质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约为10%,远低于乳腺癌等实体肿瘤,其5年病死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第二章 临床表现与病理基础


胶质瘤的起病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 最常见的是匿进展型(约占65%),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或视力下降,这是肿瘤缓慢浸润神经传导束的结果;

  • 其次是癫痫触发型(约占25%),患者以反复癫痫发作起病,常见于额叶或颞叶肿瘤刺激皮层神经元导致异常放电;

  • 最少见的是急性危象型(约10%),因肿瘤内出血或囊变导致颅压骤升,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核心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 颅内压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三联征:头痛(老年人因脑萎缩可能出现较晚)、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视乳头水肿(晚期可致视神经萎缩)。

  • 局灶症状与肿瘤位置密切相关:额叶肿瘤常引起精神障碍和运动性失语;颞叶肿瘤导致幻嗅幻听和感觉性失语;顶叶肿瘤引发感觉障碍;枕叶肿瘤产生视野缺损;基底节区肿瘤则表现为肌力障碍。


胶质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

  • 一是浸润生长方式,肿瘤细胞沿脑实质或白质纤维束在脑内延伸扩散;

  • 二是绝大部分胶质瘤都是在原位复发,极少颅外转移;

  • 三是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第三章 脑胶质瘤的诊断


影像学诊断是胶质瘤评估的基础。CT扫描虽分辨率有限,但在钙化识别(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率>70%)、急性出血检测(CT值>60HU)及脑室变形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多模态MRI是诊断金标准。包含多个关键序列:T1增强扫描中强化区域代表血脑屏障破坏的肿瘤实质,是高级别胶质瘤的特征;T2/FLAIR序列高信号区反映肿瘤浸润范围,尤其在低级别胶质瘤中更为显著;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三维重建白质纤维束,显示锥体束等传导束移位情况;磁共振波谱(MRS)显示胆碱(Cho)峰升高和NAA峰降低,Cho/NAA比值>2.0提示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需重点考虑三类疾病:

  • 脑转移瘤常表现为多发病灶伴显著水肿,多有原发肿瘤病史;

  • 原发性淋巴瘤呈均匀强化,典型者呈现"握拳征",ADC值降低;

  • 脑脓肿则表现为环形强化伴弥散受限(DWI高信号)。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遵循WHO CNS5分级标准。随着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各种组学的高速发展,神经系统肿瘤研究具备了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认识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异与表型异常之间关系的能力。2021年更新的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遵循组织学与分子特征相结合的分层整合诊断原则,基于精准医学理念,纳入大量新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诊断指标及更详细的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随访数据,据此制定了胶质瘤分类、亚分类、分型、亚分型及分级的新方案。新分类显著提升了胶质瘤病理诊断的精确度、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更有利于发病易感性和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胶质瘤的分类和诊断真正进入分子病理学新时代。


第四章 综合治疗策略


外科手术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En Bloc整块切除技术是近年重要进展,与传统分块切除相比,该技术将全切率提升至81%,同时显著降低肿瘤细胞播散风险。


善用术中辅助技术:术中导航可以定位肿瘤及切除范围,术中超声提供动态实时的切除范围监测,5-ALA或荧光素钠辅助技术使肿瘤组织在激发光下发出635-704nm红光或540-690黄绿色荧光,实现肿瘤边界的实时可视化;术中MRI可纠正脑组织移位造成的误差;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辅助术者保护功能区,术中唤醒结合直接电刺激(DES)技术可以让胶质瘤患者在术中完成语言任务,使语言区保护率超过95%。


综合治疗需遵循分级分层原则。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4级胶质瘤患者,采用新Stupp方案:最大范围安全切除后,术后6周内开始同步放化疗(放疗总剂量60Gy/30次,同步替莫唑胺75mg/m²/天);放疗结束后4周开始辅助化疗(替莫唑胺150-200mg/m² d1-5,每28天为周期);辅助化疗治疗阶段,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建议完成12周期化疗,同时联合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


低级别胶质瘤治疗策略取决于危险分层:存在高危因素者(如年龄≥40岁、肿瘤未全切)建议放疗(总剂量54Gy)联合PCV方案化疗(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或替莫唑胺化疗。


影像学随访是评估脑胶质瘤的关键,术后48-72小时行MRI检查判断肿瘤切除范围;放疗后及随后的化疗阶段每3月复查MRI;2年内每3个月评估T1增强和T2/FLAIR序列;2年后改为每6个月随访,通过RANO标准评估患者疗效,当出现可疑疾病进展时,需要通过MRS、灌注成像或者PET等技术鉴别假性进展。



互动小问题

问题1:术中辅助技术对安全切除至关重要。下列哪项技术能让肿瘤组织发出荧光,从而实现边界的实时可视化?
A.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B. 术中MRI
C. 5-ALA或荧光素钠辅助技术
D. 术中超声


问题2:一名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和运动性失语,肿瘤最可能位于哪个脑叶?
A. 颞叶
B. 枕叶
C. 顶叶
D. 额叶


问题3: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下列哪项不属于资料中提到的高危因素(需要采取放疗+化疗)?
A. 年龄≥40岁
B. 肿瘤未全切
C. MGMT启动子甲基化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问题1. 正确答案为C
(解析:5 -ALA或荧光素钠辅助技术可使肿瘤组织在激发光下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光或黄绿色荧光,是实时可视化肿瘤边界的关键技术。)

问题2. 正确答案为D

问题3. 正确答案为C


参考文献

1.CBTRUS Statistical Report: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NS Tumors Diagn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7–2021

2.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5th edition, 2021)

3.《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END


作者简介


何振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硕博就读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获临床医学(肿瘤学)博士学位

  •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milow 转化医学中心开展脑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

  • 受邀参编Elsevier出版的胶质母细胞瘤专著《Glioblastoma》。

  •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Clinsight、Journal of Neuro-onology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 近年参与脑胶质瘤相关临床研究多项,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多项



牟永告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

  • 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 广东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脑转移瘤综合诊疗协作组副组长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onc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成果多项

  • 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 人民日报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