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12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儿童呼吸疾病交流会"在贵阳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全国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童医院的呼吸领域顶尖专家,其中包括三十余位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一线专家。会议聚焦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重点围绕儿童哮喘的药物治疗方案优化、新型剂型的研发与应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以及未来研发方向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半天的多层次、深层次学术交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符州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符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随着环境变化和疾病谱的演变,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哮喘的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学术界和临床专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诊疗水平的提升。本次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专家们的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为科研创新指明新方向,最终惠及广大患儿。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就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改良型新药的创新价值、特殊人群用药策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我国儿童呼吸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开场致辞:立足现状,展望未来
会议在符州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符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当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符教授强调,随着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转变,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这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虽然近年来诊疗水平有所提升,但在规范化治疗、个体化用药、长期管理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次会议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符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专家们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儿童呼吸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为科研创新指明新方向。"
二、专题报告:深度解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2.1 机制与地位:从基础到临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建华教授作了题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张教授从基础研究入手,系统阐述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的作用机制,指出其在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支气管痉挛方面的独特优势。
"LTRAs通过选择性阻断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张教授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结果,论证了LTRAs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2.2 指南与实践:循证与个体化并重
张教授重点解读了国内外最新指南对LTRAs的推荐意见,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实用性的用药策略。他强调,在轻中度哮喘的长期控制、运动诱发哮喘的预防、以及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的治疗中,LTRAs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低龄儿童中,"张教授补充道,"LTRAs因其口服便利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成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之外的重要选择。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仍需注意个体化治疗,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三、剂型创新:突破传统用药局限
3.1 传统剂型的挑战与局限
山西省儿童医院范惠霞教授的报告《以改良型新药创新价值-解析特殊人群用药困局》,从药剂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传统剂型在儿童用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范教授指出,颗粒剂、咀嚼片等传统剂型在临床使用中面临三大挑战:
1. 剂量准确性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分剂量使用时;
2. 吞咽困难普遍存在,低龄患儿吞咽功能尚未完善;
3. 口味适口性差,导致患儿依从性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用药安全风险。"范教授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说明了剂型改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2 口溶膜剂型的创新与优势
范教授重点介绍了口溶膜剂型这一创新给药方式。她通过对比研究显示,口溶膜剂型在多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 服药便利性方面,无需用水送服,可在口腔内快速溶解,特别适合低龄患儿;
2. 剂量准确性方面,单片独立包装,确保给药剂量精确;
3. 依从性方面,良好的口感和服药体验大大提高患儿接受度;
4. 便携性方面,轻薄易携带,适合学校等场合使用。
"口溶膜剂型不仅解决了传统剂型的痛点,更为儿童用药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范教授表示,"这是剂型创新的一大进步,也是未来儿童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热点讨论:临床实践的深度思考
4.1 话题一:LTRAs的临床定位与选择策略
在第一个讨论环节,专家们就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童哮喘长期管理中的地位和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共识与争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LTRAs在儿童哮喘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ICS不耐受、依从性差、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中更具优势。但在具体用药时机和疗程方面,专家们提出了不同见解。
个体化治疗:多位专家强调,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过敏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建议开展药物基因检测,实现精准用药。
挑战与对策:针对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加强用药教育、建立随访机制、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等。
4.2 话题二:剂型创新与依从性提升
第二个讨论环节聚焦剂型创新与用药依从性的提升。
传统剂型的改进需求:专家们认为,现有剂型难以完全满足低龄患儿的用药需求,亟需创新和改进。
口溶膜剂型的临床价值:多位专家分享了使用口溶膜剂型的实践经验,认为其在提升依从性方面效果显著。
研发方向:专家建议未来剂型研发应更加注重患儿需求,开发更多适合儿童的新剂型。
# 4.3 话题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与研发方向
第三个讨论环节着眼于未来,探讨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研发方向。
现存问题:专家们指出,当前在重症哮喘治疗、病毒感染诱发喘息的预防、个体化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研发重点:从药物研发角度,专家建议重点关注新型生物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儿童专用剂型等方向。
管理创新:除了药物研发,还应加强患者管理创新,包括数字化健康管理、智能用药提醒等。
五、互动交流:大咖解惑临床疑难
在"大咖解惑"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就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5.1 病例讨论
专家们分享了多个典型病例,包括难治性哮喘、重症喘息等复杂案例,并就诊疗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
5.2 用药答疑
针对临床用药中的困惑,如疗效评估、剂量调整等问题,专家们提供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5.3 指南实施
与会专家还讨论了指南执行中的困难,包括药物可及性、医保报销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六、会议总结:成果与展望
会议最后,符州教授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学术共识:会议就LTRAs的临床应用形成了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创新方向:明确了剂型创新和药物研发的重点方向。
临床价值:会议内容紧密结合临床,提供的解决方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对于未来工作,符教授提出四点展望: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多学科协作、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指南落地。
七、结语
本次交流会不仅为专家们提供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儿童呼吸疾病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指明了方向。与会专家表示,将把会议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儿童呼吸疾病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表示,将继续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为推动中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审稿专家:沈照波、张影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