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19 CSCO】黑色素瘤专场精彩回顾

2019-09-24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回顾

1.png

       2019年9月18日~22日,一年一度的CSCO盛会在厦门隆重召开。9月20日上午,CSCO黑色素瘤专场在国际会展中心1G-2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的黑色素瘤专家齐聚一堂,许多对黑色素瘤感兴趣的同道也赶到现场,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大会伊始,郭军教授慷慨激昂的致辞掀起了现场高潮。郭军教授对全体到会专家和同道表示感谢,总结了这一年大家在黑色素瘤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并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郭教授表示,希望本次大会能给予青年医生和学者更多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2.png

      会议分为四个节段,第一节段由郭军教授和牛晓辉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基巍教授介绍了2019版的黑色素瘤指南的更新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解读。新版指南首次将黑色素瘤分为肢端、粘膜、皮肤、眼四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也由于在国内获批适应症被列入I级专家推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Charlie Balch教授介绍了新辅助治疗在早期黑色素瘤中的前景,并对我国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给予了诸多中肯的意见。

       随后,在poster discussion部分,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方美玉教授对3个poster进行了点评。北京大学崔传亮教授报道的粘膜黑色素瘤的分期及分类,首次提出了粘膜黑色素瘤的分期办法,填补了特殊类型黑色素瘤分期的空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勇教授对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后续术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这一类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新问题。北京大学王洋教授报道了恶黑脑转移临床特征分析,提示基因突变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

3.png

       第二节段的主题是“术后辅助治疗的争议及突破”,本环节由林桐榆教授和任秀宝教授主持。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姜愚教授对II 期和 III 期术后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进行了探讨:观察还是辅助治疗,其中对于II期术后患者的治疗,还没有定论。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吴荻教授则对III 期术后BRAF突变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选择靶向还是免疫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二者各施其职,共同协作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的陈静教授对第二部分的poster进行了点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文习之教授报道了中国BRAF V600突变患者接受BRAF抑制剂联合PD-1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指出这一组合对BRAF突变患者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白雪教授报道了PD-1单抗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同样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鄢谢桥教授则对黑色素瘤肝转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ECOG、贫血、肝脏转移数目、是否介入治疗是对肝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

4.png

        第三节段主要针对特殊类型黑色素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毛丽丽教授介绍了肢端/粘膜黑色素瘤现状及诊治进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丹丹教授介绍了眼黑色素瘤现状及诊治进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航教授则皮肤少见肿瘤的现状及诊治进展。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及皮肤肿瘤日益受到关注,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支持。

5.png

       第四节段对晚期恶黑的靶向、免疫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束永前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陶敏教授主持了这一节段。

       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陈誉教授分析了晚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是选择单药还是联合。他指出,在优化剂量,把控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联合治疗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则分享了晚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应如何优选人群的经验。大量研究经验显示,免疫治疗需要筛选人群,除了当前的临床指标之外,NGS检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方向。

       此后,吉林省肿瘤医院杨焱教授从临床研究角度阐述了晚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重新梳理了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历史、现状,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节的poster点评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楼芳教授进行,两篇poster分别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周莉教授和崔传亮教授,分别报道了PD-1单抗失败后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的解救治疗的研究结果,以及达卡巴嗪联合恩度泵入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研究结果。两项研究样本量不大,但提出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新的选择。

6.png

       最后,郭军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黑色素瘤团队,关注黑色素瘤,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做出我们的贡献。


撰稿 | 毛丽丽 斯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