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加快了抗血管生成治疗模式应用于肿瘤的步伐。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领域交流,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SCO血管靶向治疗国际论坛于5月18日在南京盛大召开。
本次会议精心设置了上午的主题报告和下午的肺癌、综合肿瘤专场两大环节。会议期间,国内外多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围绕“共创新、促发展、惠民生”的主题,共同分享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沿进展,探讨肿瘤治疗的优化之路和发展趋势,同时分享安罗替尼在多个瘤种的科研成果,以期为广大医生能够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提供参考。现整理分会场精粹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聚势谋远·纵览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发展历程
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肺癌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癌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从非鳞癌到选择性鳞癌到小细胞肺癌(SCLC),从三线到二线到一线和维持治疗,从大分子单抗到小分子多靶点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尼达尼布和安罗替尼在内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安罗替尼具多靶点双通路作用机制,治疗晚期NSCLC疗效卓越,已经得到领域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在临床中,医生可能会对血管靶向药物带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及不良反应产生顾虑。北京协和医院斯晓燕医生在报告中基于ALTER0303研究安全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罗替尼可改善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多项生活质量评分,且大多数不良事件可以通过剂量调整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证实安罗替尼是晚期NSCLC三线及以上治疗的可靠选择。
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SCLC取得重大进展
ALTER1202研究是目前在全球唯一一个安慰剂对照、获得阳性结果的SCLC三线及以上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显著延长三线及以上SCLC患者PFS达3.4个月,疾病控制率(DCR)达71.6%,且安全性可控。
基于ALTER1202研究结果,安罗替尼作为SCLC三线及以上治疗获得《2019 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Ⅱ级推荐,目前安罗替尼治疗SCLC适应证已向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受理申请,有望开创SCLC后线治疗新格局。虽然,广泛期SCLC治疗用药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也占一席之地,但考虑到国内尚未获批,所以安罗替尼有望成为中国SCLC患者距离最近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安罗替尼在SCLC中的多方面探索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包括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从后线治疗前移到一线治疗、维持治疗等,期待未来研究带来更多的惊喜,为SCLC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联合应用探索、优势人群筛选——血管靶向治疗未来可期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多个靶向治疗药物相继问世,以及免疫治疗如火如荼地开展,未来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使用将形成全新的治疗格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医生作为主要研究者(PI)分享了所在团队开展的首个安罗替尼一线联合治疗晚期NSCLC的探索性研究进展情况。初步结果提示,安罗替尼一线联合方案安全性较好,患者耐受性高,尤以信迪利单抗联合方案最优,PFS和总生存期(OS)数据值得期待,未来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
此外,血管靶向治疗策略还应关注最佳用药顺序和时间、疗效生物标志物探索和优势人群选择,以及疗效评价与肿瘤进展警示体系建立;同时进一步探索药物作用机制,从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给药便利性等多方面为患者带来获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俊医生在报告中指出,液体活检在未来NSCLC治疗中将扮演重要作用,可助力安罗替尼响应人群筛选以及基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研究。
蓄势待发·畅谈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多瘤种领域的累累硕果
会中,多位专家分享了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单药及联合用药在软组织肉瘤(STS)、甲状腺癌、骨肉瘤、骨尤文肉瘤、结直肠癌等多个瘤种领域的研究探索情况。
多种亚型均有疗效,开启软组织肉瘤新篇章
软组织肉瘤(STS)病理类型复杂繁多,内科治疗长期进展缓慢,抗血管靶向药物的研发为化疗不敏感STS及复发难治性STS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ALTER0203结果显示,安罗替尼较安慰剂显著延长STS患者的中位PFS(6.27个月对1.47个月),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达67%,显著改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DCR。研究提示,安罗替尼对多种STS亚型均有疗效,尤其是对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滑膜肉瘤。
聚焦国际舞台,或将突破甲状腺髓样癌治疗瓶颈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甲状腺髓样癌(MTC)是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在甲状腺癌中较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对于MTC主要采取手术,然而对于晚期MTC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包括索拉非尼、乐伐替尼、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和安罗替尼在内的新型靶向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用于晚期MTC的治疗,然而在国内尚未开设临床试验无法上市;已上市的索拉非尼仅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安罗替尼则是首个同时在MTC和分化型甲状腺癌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的国产药物。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医生代表其所在医院高明教授团队介绍了安罗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TC 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安罗替尼初步显示出较好疗效,该项研究入选了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壁报讨论,并于2018年11月正式发表在《甲状腺》(Thyroid)上,引起国际领域重视。其后,安罗替尼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TC患者中进一步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B期试验。因为较好的试验数据结果,该研究被2019年ASCO遴选为大会壁报讨论,详细数据敬请期待。全部研究数据披露后,安罗替尼有望在已有肺癌适应证的基础上进行扩大,为广大MCT患者带来福音。
为复发或转移晚期骨肿瘤患者提供新的契机
骨肉瘤以青少年发病居多,好发于四肢长骨两端,发展迅速、病程短。目前骨肉瘤较为常见的整体治疗方案,是以阿霉素(ADM)、顺铂(CDDP)、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加或不加异环磷酰胺(IFO)]为基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陈国景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分析指出,骨肉瘤患者保肢治疗存在肿瘤局部复发的风险,而对于一线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病例,当前二线治疗方案难以取得较理想的疗效。作为一种崭新的抗肿瘤思路和途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复发转移的晚期骨肉瘤患者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期待今后更多试验数据支持。
尤文肉瘤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病程短、复发快的特点。目前进展期仍以化疗为主,其中伊立替康为主的方案是较为公认的方案,但用药时长尚无统一方案,此外伊立替康与抗血管生成药物怎样的联合方式能将疗效最大化且控制其毒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婕医生详细介绍了安罗替尼在一线化疗失败进展期尤文肉瘤中的探索性临床Ⅰb/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安罗替尼、长春新碱和伊立替康(AVI)联合治疗尤文肉瘤有效,成人和青少年患者的12周ORR分别为62%和83%,且毒性可接受,无致死性不良反应。
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后线治疗崭露头角
在我国整体人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已经位居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流行现状不容忽视。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靶向药物联合标准化疗已经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30个月左右。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后线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在不断探索当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金万教授和依荷芭丽·迟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单臂、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安罗替尼三线及后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ORR可达6.45%,PFS达5.62个月,OS达9.33个月,其疗效获益可能不受贝伐单抗用药史影响,且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是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小结
综合各瘤种的最新数据来看,安罗替尼有着优异的治疗效果、安全可控,具有广阔的探索研究前景。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真实世界应用经验的积累,期待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能给肿瘤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启示和助力。
更多详情
2018年5月,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多靶点TKI安罗替尼获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正式上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治疗。
上市一年来,安罗替尼临床应用广泛,涉及更多适应证的多项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在软组织肉瘤、食管鳞癌、甲状腺癌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联合治疗也曙光初现,捷报连连。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会议与期刊收录——ASCO 12项,世界肺癌大会(WCLC)8项,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2项,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GI)1项;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NSCLC研究ALTER0303临床研究更是问鼎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JAMA Oncology,影响因子20.87);2019年CSCO指南大会上,安罗替尼更是全线发力,列入三大指南,获四个瘤种推荐!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