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陈露露 刘义
1. 放疗具有免疫增敏作用,合理整合可显著提升NSCLC治疗效果。
2. Ⅲ期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已为标准方案,应重视介入时机与毒性管理。
3. Ⅳ期放疗在局部控制中依然发挥关键作用,可探索低剂量放疗联合免疫的策略。
4. 建议结合生物标志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并依托MDT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上篇回顾: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以及高精度放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NSCLC综合治疗模式的显著变革。如何在不同病程阶段科学整合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性、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尽量减少毒性反应,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系统综述NSCLC中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的整合策略,并提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决策建议。
一、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
放射治疗不仅能够通过物理和生物学效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诱导肿瘤抗原释放、激活固有免疫通路及重塑肿瘤微环境等方式,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所谓“放射-免疫增敏(radioimmunotherapy sensitization)”效应。
主要机制包括:
①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MHC-I)分子及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抗原呈递功能,提高T细胞介导的免疫识别能力。
② 激活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及抗原递呈。
③ 调节免疫抑制性细胞群及分子水平,例如减少调节性T细胞(英文全称,Tregs)和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英文全称,MDSCs)的浸润,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英文全称,PD-L1)的表达,从而改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二、不同分期NSCLC的免疫与放射治疗整合策略
1.免疫治疗联合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ⅠA–ⅠB期(T≤2 cm,N0M0)患者,与单纯SABR相比免疫治疗联合SABR可显著提升4年无事件生存(53%对77%,HR=0.38),具有潜在的生存获益,该结果仍需要通过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2.根据2025年最新版中国专家共识,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且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的Ⅱ期NSCLC患者,可在(化)放疗基础上联合免疫巩固治疗,但该策略仍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1.标准治疗策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阴性、不可手术切除的ⅢA–ⅢB期患者,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均推荐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或序贯放化疗,随后进行免疫巩固治疗。目前批准的巩固免疫药物包括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和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
2.免疫治疗启动时机:PACIFIC研究显示,在放疗结束后1–42天内启动免疫治疗可获益,其中早于14天启动的患者较14天后启动者具有更优的无进展生存(PFS,HR=0.39)期和总生存(OS,HR=0.42)期。TORG1973研究亦证实,在放疗结束后≤5天内启动度伐利尤单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3~4级肺炎及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均为4.3%)。Meta分析结果表明,放疗结束≤42天与>42天启动免疫治疗的≥3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12%和6.9%)。因此,临床建议在根治性放化疗结束后的6周内尽早启动免疫巩固治疗。
3.免疫巩固治疗时长:PACIFIC研究方案为1年,而GEMSTONE-301研究方案为2年。
4.提前免疫治疗的可行性:目前将免疫治疗提前至同步放化疗阶段的多项临床试验(如PACIFIC-2、CheckMate73L、KEYLYNK-012、ECOG-ACRIN EA5181)尚未获得阳性结果或结果未公布,因此现阶段不推荐在同步放化疗阶段提前应用免疫治疗。
5.诱导免疫治疗策略:多项Ⅱ期临床研究提示,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切除且肿瘤负荷较高且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诱导方案,随后序贯放(化)疗及免疫巩固(即“夹心模式”)。该策略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表现出一定潜力,但仍需高级别证据进一步验证。
6.术后高风险患者:对于术后残余病灶、切缘阳性或纵隔淋巴结复发高风险患者,可考虑术后(化)放疗后联合免疫巩固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1.寡转移策略:寡转移通常定义为转移灶数量≤5个且转移器官数≤3个。根据2025年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寡转移Ⅳ期NSCLC患者,应优先对症状性病灶实施根治性局部治疗(如有症状脑转移优先行脑部放疗)。对于初始寡转移患者,建议在标准全身(化)免治疗基础上,对所有病灶进行根治性局部治疗;同步寡转移患者可先进行约3个月的系统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后行根治性放疗并给予免疫维持;诱导寡转移(寡残留/寡进展)患者可在继续(化)免治疗的同时对残余或进展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对于重复性寡转移患者,若出现广泛进展则以系统治疗为主,MDT评估后可根据耐受性考虑额外局部治疗。
2.放疗增敏:低剂量放疗诱导全身免疫反应(远隔效应)正在探索中。
3.特殊人群管理:合并多发脑转移、脑膜转移及脑脊液播散的患者,应综合评估全身(化)免治疗药物的中枢渗透性及是否需要联合全脑或立体定向放疗。
三、未来研究与探索方向
1.优化免疫与放疗的联合时序的临床策略。
2.放疗剂量、分割方式与照射范围:需平衡放疗剂量与分割方式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毒性风险;缩野放疗有助于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伤,改善免疫治疗的疗效。
3.研究质子与重离子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
4.生物标志物应用:外周免疫谱及免疫维持期ctDNA/MRD监测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决策。
问答题: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参考答案:放射治疗不仅能够通过物理和生物学效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诱导肿瘤抗原释放、激活固有免疫通路及重塑肿瘤微环境等方式,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所谓“放射-免疫增敏(radioimmunotherapy sensitization)”效应。主要机制包括:①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MHC-I)分子及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抗原呈递功能,提高T细胞介导的免疫识别能力。② 激活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Ⅰ型干扰素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及抗原递呈。③ 调节免疫抑制性细胞群及分子水平,例如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s)和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浸润,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从而改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上期答案
问答题:2023版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中将特殊人群定义为哪十余小类?
参考答案: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3、结核感染患者;4、接受造血干细胞或器官移植患者;5、妊娠患者;6、主要脏器功能不全及PS评分≧2分的患者;7、老年患者;8、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患者;9、免疫接种的患者;10、其他人群。
作者简介
学习福利
学习期间,肿瘤专区下5个专题,将从每个专题分别选取5个优质评论(50字以上具有专业性和真情实感),入选者有机会获得CSCO诊疗指南一本、指夹式血氧仪、冲牙器或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笔记本蓝黑笔组合。
9月1日起至15日,连续签到9天,将有机会获得价值100元当当读书卡。
9月1日起至15日,连续签到15天,将有机会获得一万毫安的3C充电宝。
届时将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和壹生APP内资讯公布获奖名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