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联合中国防痨协会学校与儿童结核病防治专业分会,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制定发布了《卡介苗(BCG)不良反应临床处理指南》,对BCG种类、使用方法,以及BCG不良反应的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规范处理。
相关内容回顾
(一)局部不良反应
BCG为皮内注射,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错误接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严重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腋下淋巴结肿大及短期相应的周身不适等症状;注射深度不同,局部反应不一样,注射越深局部反应越大。
皮内给药正确时,仍会发生轻微的局部反应,通常出现在接种疫苗后的6个月内。轻度不良反应为接种2~3d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触之无硬结,数日后自行消退;在接种2~4周后,接种处出现以丘疹为特征的皮肤反应,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变为轻度溃疡,多在2个月内结痂,结痂后3个月内愈合并留下直径4~6mm疤痕。BCG接种后局部强反应为局部脓肿或直径>10mm的溃疡,愈合时间>12周。
(二)BCG炎(BCG-itis)
BCG-itis是接种BCG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累及接种部位同侧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可为单独受累或合并腋窝淋巴结病变。淋巴结无压痛,很少相互融合,通常不伴发热或体质量减轻。
(三)播散性卡介菌病
播散性卡介菌病常见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儿童患者。常见的易引起播散性卡介菌病的PID包括: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完全性DiGerorge综合征(cDGS)、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高IgE综合征(HIES)、慢性肉芽肿病(CGD)、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MSMD)。播散性卡介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破溃和溢脓,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皮肤包块形成和肺部病变;也可累及肝脏、脾脏和骨骼。
(四)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
IRIS最初是一种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开始后免疫恢复相关的炎症性疾病,包括BCG引起的疾病;现通常是指在免疫恢复后3个月内出现,也有可能在开始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品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局部脓肿或区域性淋巴结炎,通常无扩散。目前还没有死亡病例的记录。其病因尚不清楚,但推测是机体免疫重建后针对包括分枝杆菌在内的机会性病原体的一种炎症反应。
文章选自《卡介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指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