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病例精选】在OCT指导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

2019-05-20作者:论坛报木易经验
冠心病

作者:杨毅宁 贾璐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患者为一名75岁男性患者,入院前2月反复于静息状态下出现心前区胀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自觉症状与活动及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既往有20余年高血压病史,不吸烟,无冠心病家族史。

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V2-V5导联T波低平或双向(图1)。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348.jpg图1   入院心电图

病例处理

患者于入院后第二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冠造影(图2至图4)可见前降支近段与D1对角支分叉处,以及D1对角支开口至血管近段均可见80%左右的管腔狭窄,为分叉病变。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01.png图2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04.png图3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07.png图4

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及程度,我们分别对前降支近段以及D1对角支开口至近段的病变处进行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可见前降支近段与D1对角支分叉狭窄处(图5)最小管腔面积为2.80mm2,狭窄程度为80%,斑块为纤维脂质混合斑块;D1对角支开口处狭窄处(图6)最小管腔面积为1.39mm2,狭窄程度为80%,斑块为脂质斑块。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09.jpg图5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12.jpg图6

结合患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使用crush术式进行前降支分叉病变的PCI治疗。首先使用了2.5 x 6mm的切割球囊对D1对角支近段病变进行了预扩张(图7),然后由D1对角支分叉处至D1对角支近中段植入了一枚2.75 X 33mm 的火鸟支架(图8),支架植入后使用3.0 X15mm球囊于前降支近段对D1对角支支架进行了Crush扩张(图9)。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15.jpg图7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18.jpg图8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20.png图9

之后使用2.0 X 15 mm球囊对D1对角支开口处的支架网眼进行了扩张,扩张后再次对D1对角支进行了OCT检查,可以看到D1对角支开口部分的支架贴壁良好,其开口处的支架网眼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张(图10)。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23.jpg图10

然后使用3.5 X 12mm和3.0 X 12mm球囊进行了第一次分叉病变处的对吻扩张(图11),扩张后于前降支近段植入了3.5X 23mm的火鸟支架(图12),支架植入后再次使用2.0 X 15mm球囊对D1对角支开口处的支架网眼进行了扩张(图13),并使用3.5 X 12mm和3.0 X 12mm球囊进行了第二次分叉病变处的对吻扩张。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25.png图11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29.png图12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32.png图13

之后再次对D1对角支进行了OCT检查,可以看到原先的开口处病变狭窄较支架植入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管腔最小面积由1.39mm2扩大到5.77mm2,且支架贴壁良好(图14)。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35.jpg图14

同时再次对前降支近段再次进行了OCT检查,发现在前降支支架近端接近对角支开口处存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小梁与管壁的最大间隙达到了0.39mm(图15)。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37.jpg图15

故使用4.0 X 8mm球囊对前降支支架近端进行了再次的后扩张(图16),并再次进行了前降支近段的OCT复查(图17),OCT可见原先的支架贴壁不良已经得到了纠正,并且支架的其它部分包括前降支开口处的支架网眼并没有发生继发的变形。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40.jpg图16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42.jpg图17

手术结束后的造影结果如图18至图20,术后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在规律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药物1月后,胸痛症状已完全消失。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45.png图18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448.png图19

微信图片_20190508163518.png图20

总结

1.术式的选择和手术策略的制定对于分叉病变的PCI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以及合理利用对吻扩张及时纠正支架的形态,避免支架的在术中的继发变形都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2.在分叉病变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分叉处的支架以及支架网眼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扩张,是否存在支架贴壁不良,而OCT的应用可以为术者即时提供准确的病变和支架形态的相关信息,可以协助术者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