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目前,国家为消除包括丙肝、 乙肝在内的病毒性肝炎,颁布了《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等政策文件,以落实 “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战略目标。“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肝炎的认知,推动丙肝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普及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现状,提高公众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认知率,消除肝炎歧视及误解,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于7月24日举行了世界肝炎日大型义诊及科普宣教活动。
针对高危人群,应及时筛查丙型肝炎
肝炎是一种肝脏炎症,相对于大众熟知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则是“沉默的杀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指出,丙肝目前仍处于认知率低、诊断率低及治疗率低的“三低”状况。虽然大多数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一旦出现症状时,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丙型肝炎同样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研究显示,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20年,肝硬化发生率约为20%,之后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3%~4%,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2%~4%,对患者及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提高丙型肝炎的认知率,临床诊断率和治疗率,可以减少或避免丙肝对于个人健康和家庭经济造成的巨大负担。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丙肝传播最主要发生的原因为“不安全注射”,侯金林教授指出,如果有以下其中之一的经历,均应尽早进行丙肝抗体及RNA(核糖核酸)检测筛查:
1993年以前有过输血或单采血浆经历者;
2.曾使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者;
3.在不正规场所接受过口腔治疗,美容或纹身者;
4.丙肝患者的性伴侣或与其有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的家庭成员;
5.有破损皮肝、粘膜或HCV感染者伤口的血、血迹、棉球或其他用具等污染者;
6.HIV感染者、HIV阳性的伴侣,男性同性恋和有多个性伴侣者;
7.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者。
丙肝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与乙肝不同,由于丙肝病毒属于RNA(核糖核酸)病毒,具有极高的变异速度,因此目前仍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机体感染后产生的丙肝抗体也不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会出现重新感染的情况。但口服泛基因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推动了丙肝实现治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教授表示,通过口服泛基因DAA药物治疗,若在停药后12周仍测不出丙肝RNA(丙肝病毒定量),可视为治愈丙型肝炎,而治愈丙型肝炎则是阻断丙型肝炎传播最好的手段。为了最大化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应该尽可能实现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对耐药风险、药品质量、疗程及合并用药的严格管理。
丙肝DAA药物进入国内后,虽然疗效可靠,仍为部分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据了解,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的“上下求索,治愈丙肝”——丙肝患者援助项目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南方医院作为广东省首家项目共建医学合作中心将为领取低保超过一年的患者提供免费DAA药物,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半个疗程的赠药。同时,为解决丙肝患者看病困难的情况,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已为丙肝患者开通快速就医通道,方便丙肝患者尽快确诊和完善相关检查,以及获得专家的治疗指导。
此外,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后慢性化的风险极高,约为55%~8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每年约有5%~15%发生肝硬化,继而发生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肝癌等严重不良后果。
彭劼教授指出,丙肝基因Ⅲ型、较高的年龄、较长的感染年限、较高的饮酒量、男性以及HIV(艾滋病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都是肝脏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人群,应尽快寻求治疗。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脂肪肝的基础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肝组织的30%以上肝细胞脂肪变。目前脂肪肝患者已高达1.2亿,数量及发病率逐年提升,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
“相对于乙肝和丙肝,人群知晓率更低的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病(NAFLD)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成为进展成肝硬化的另一主要病因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陈金军教授指出,以非酒精性肝炎为例,普通成人患病率介于6.3%~45%,其中10%~30% 为较严重的非酒精性肝脂肪变。中东和南美洲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最高,非洲最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多数国家患病率处于中上水平。来自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成人B超诊断的NAFLD 患病率10年期间从15% 增加到31%以上,50岁至55岁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之后女性的患病率增长迅速甚于高于男性。
“多数脂肪肝患者并无症状,有的仅表现为疲乏,食欲好,喜油腻食物,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等,但是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一样,容易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会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癌,并且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病、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 陈金军教授表示,对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可能有诱发或加重的风险。脂肪肝还可能降低人体免疫与解毒功能,缩短患者预期寿命。
对于如何预防脂肪肝的发生,陈金军教授指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环节,减少体重和腰围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及其并发症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且多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避免“久坐少动”的不良习惯。定期健康体检,控制饮酒也是预防脂肪肝的必要条件。
另外,陈金军还提醒,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脂肪肝患者,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谨防药物毒副作用,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
积极治乙肝要注意关爱肾
中国是乙肝第一大国,有超过9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大部分患者处在长期治疗当中。乙型肝炎(CHB)的治疗药物,从最开始的干扰素到现今的核苷类药物,治疗效果在不断的改善。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肾脏安全问题,是十分需要注意的。
陈金军教授指出,对于慢乙肝患者而言,其肾功能问题可以分为3类:① 乙肝相关性肾病,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有一部分人会出现肾脏的损害,比如出现蛋白尿;② 肝肾综合征,这是机体综合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一般出现在肝硬化的中晚期患者及部分肝衰竭患者身上;③ 是乙肝抗病毒药物带来的肾功能损害,所以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也需要进行肾功能监测,根据情况甄选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在慢乙肝的治疗过程中,有疾病本身带来的肾脏损害,还有药物对于肾脏功能风险增加。
慢乙肝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发展成为进展期/终末期肝病或失代偿期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的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虽然目前还缺乏全国范围内CHB患者人群肾功能异常率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我国慢乙肝患者人群所面临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肾毒性药物、老龄化等众多肾脏损伤高危因素问题,仍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于治疗后无肾脏损伤和低风险的患者,陈金军教授建议治疗第一年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肾功能,此后至少每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具有肾脏损伤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每3 个月监测一次肾功能。
总之,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病患病率不断增长的今天,不仅需要严密监测肾功能,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调整用药的方案,患者自身应该重视慢治疗过程中肾脏安全问题,防止药物对肾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避免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终末期肾病发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李晓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