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朱国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头颈鳞癌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多学科协同”的核心原则,依据患者肿瘤分期、发病部位、病理特征及身体耐受度,构建涵盖传统疗法与新兴技术的综合治疗体系。手术治疗作为早期患者的核心干预手段,通过精准切除肿瘤组织及清扫受累淋巴结,为根治疾病奠定基础;放射治疗凭借对局部肿瘤的靶向杀伤作用,既可单独应用于不适宜手术的病例,也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化学治疗则通过全身作用机制,为中晚期或转移性患者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供支持。随着医学技术的革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方法逐渐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为部分难治性病例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各类治疗手段既各具优势与适用场景,又可通过合理组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头颈鳞癌治疗效果的提升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手术治疗:精准切除的关键作用
手术治疗在早期头颈鳞癌的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许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
对于早期、肿瘤较小且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局部切除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 。以口腔鳞状细胞癌为例,如果肿瘤局限于黏膜层,且直径较小,医生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直接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 。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的功能,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患者在术后可能仅会出现轻微的疼痛和肿胀,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口腔的咀嚼、吞咽等功能基本可以恢复正常 。
当肿瘤侵犯范围较广,或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时,扩大切除手术则更为必要 。扩大切除不仅要切除肿瘤组织本身,还需要切除肿瘤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以确保切缘无癌细胞残留 。在切除肿瘤组织后,若口腔内组织缺损较大,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吞咽和言语功能,此时就需要进行缺损修复 。皮瓣修复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方法,医生会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前臂、大腿等,切取一块带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血管的皮瓣,移植到口腔缺损部位,以恢复组织的完整性和功能 。如果肿瘤切除后造成了口腔内骨骼的缺损,如颌骨缺损,则需要采用骨瓣修复的方法 。医生会从患者的髂骨、肋骨等部位切取骨瓣,移植到缺损处,进行骨骼重建,以恢复口腔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
颈部淋巴结清扫也是头颈鳞癌手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头颈部淋巴循环丰富,肿瘤细胞容易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目的就是切除可能已经发生转移的颈部淋巴结,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和转移情况,医生会选择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 。对于一些早期、转移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能只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淋巴结清扫,即切除特定区域的淋巴结;而对于晚期、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的淋巴结清扫,切除颈部多个区域的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肿瘤转移的风险,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颈部淋巴瘘、感染、神经损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面部麻木、肩部无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非常小心地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和神经的损伤 。
(二)放射治疗:射线抗癌的原理与应用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来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基于放射线能够破坏癌细胞的 DNA 结构,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制和分裂,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
对于中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或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放射治疗常常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在鼻咽癌的治疗中,由于鼻咽部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因此放射治疗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精确的放疗技术,医生可以将高剂量的放射线精准地照射到肿瘤部位,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放疗还可以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一些局部晚期的头颈鳞癌患者中,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体积缩小,降低肿瘤的分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术后放疗则可以消灭手术区域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
放射治疗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传统的二维放疗逐渐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技术 。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将放射线精确地照射到肿瘤区域,使肿瘤得到高剂量的照射,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调强放疗则更进一步,它不仅能够控制放射线的照射形状,还能够调节放射线的强度,使肿瘤内部的剂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放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过,放射治疗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口干、吞咽困难等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会导致口腔黏膜红肿、疼痛、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放射性皮炎则表现为照射部位皮肤发红、瘙痒、脱皮等;口干是由于放疗损伤了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患者会感到口腔干燥,影响味觉和吞咽功能 。这些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在放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副作用,如给予口腔护理、使用保湿剂、调整放疗剂量等 。
(三)化学治疗:全身抗癌的药物力量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一种治疗方法 。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能够对全身的癌细胞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晚期头颈鳞癌患者,尤其是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癌细胞的代谢过程,阻止其分裂和增殖 。有些化疗药物可以直接破坏癌细胞的 DNA 结构,使其无法进行复制;有些则可以抑制癌细胞内的酶活性,影响其代谢功能;还有些药物可以干扰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其无法正常生长 。在头颈鳞癌的化疗中,常用的化疗方案是采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使用顺铂和 5 - 氟尿嘧啶,这两种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杀灭癌细胞 。顺铂可以与癌细胞的 DNA 结合,破坏其结构,阻止 DNA 的复制和转录;5 - 氟尿嘧啶则可以干扰癌细胞的嘧啶合成,抑制 DNA 和 RNA 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化疗虽然能够有效地治疗癌症,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由于化疗药物不仅会作用于癌细胞,也会对身体内正常的快速分裂细胞产生影响,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毛囊细胞等 。因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恶心和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脱发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影响其自信心;骨髓抑制则会导致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出现贫血和出血等症状 。为了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医生会在化疗前给予患者止吐药物,预防和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在化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及时发现和处理骨髓抑制等问题;对于脱发的患者,会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如佩戴假发等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副作用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
(四)新兴治疗方法的探索与展望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逐渐崭露头角,为头颈鳞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 。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 。在头颈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个重要的靶向治疗靶点 。许多头颈鳞癌患者的癌细胞表面 EGFR 过度表达,靶向 EGFR 的药物可以与 EGFR 结合,阻断其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 。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作用于癌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靶点,这些靶点与癌细胞的生长、存活、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疗效,同时副作用相对较轻,能够更精准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为头颈鳞癌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杀伤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免疫治疗的主要药物类型之一,它可以阻断免疫检查点蛋白,如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 -1)及其配体(PD -L1)等,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系统能够重新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在一些晚期头颈鳞癌患者中,免疫治疗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还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患者更容易耐受 。不过,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更好地筛选出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 。
新兴治疗方法虽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治疗费用高昂、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新兴治疗方法将在头颈鳞癌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
在与头颈鳞癌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成果 。从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剖析,到多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心血,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对于头颈鳞癌的研究和治疗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发病机制方面,虽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些外部因素(如紫外线照射、化学物质接触、不良生活习惯等)和内部因素(如免疫力下降、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在头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例如,HPV 感染与其他致癌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导致头颈鳞癌的发生,以及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细胞和分子如何相互影响,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早期诊断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传统诊断手段和新型诊断技术在头颈鳞癌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早期头颈鳞癌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一些新型诊断技术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检测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普及 。因此,开发更加准确、便捷、经济的早期诊断方法,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
治疗方面同样面临着挑战 。手术治疗虽然能够直接切除肿瘤组织,但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或肿瘤侵犯范围广泛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带来一系列副作用,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新兴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虽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存在治疗费用高昂、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 。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在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各种致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利用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全面解析头颈鳞癌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
早期诊断技术的创新也是关键 。结合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液体活检等新兴技术,开发更加精准、无创或微创的早期诊断方法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纳米技术研发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实现对头颈鳞癌生物标志物的快速检测;开展液体活检技术的研究,如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 DNA 等,为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
在治疗方法上,应继续优化传统治疗手段,降低其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加大对新兴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 。探索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及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关注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个体差异,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实现 “因人而异” 的治疗模式 。
攻克头颈鳞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球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患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一定能够在头颈鳞癌的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