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管炎是指发生于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变化,根据其发病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血管炎和继发性血管炎,病因复杂,其中病毒感染是很多血管炎的发病原因之一。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为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双链 DNA 病毒,具有潜伏持久、周期性复活的特点,据报道约有9.8%~17.9%的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患儿可发生循环系统并发症,以冠状动脉受累最常见,EBV载量高、发热和血细胞减少可能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前EB感染导致心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可浸润血管壁引起血管损伤。此外,也有研究认为EB病毒抗原作为超抗原激活免疫级联反应,促进炎症因子释放,激活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黏附,损伤血管壁引起血管炎。
EBV感染相关性血管炎可能表现为涉及小血管、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血管炎,伴有肝脾肿大和明显紫癜、血尿、关节炎的过敏性紫癜样特征。也可能表现为涉及大、中动脉的肉芽肿性血管炎,或与川崎病相似的冠状动脉瘤和其他主动脉炎性病变。
表1:血管炎综合征和相关感染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冠脉扩张的临床特点:在导致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后天因素中EB感染仅次于川崎病,刘京晶等人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合并冠脉扩张的比率约为4.4%,多发生于起病1周内,病程2~3周恢复,以轻度右侧冠状动脉扩张多见,预后良好。CAEBV合并循环受累的特点为:循环系统受累是CAEBV并发症之一,有研究发现CAEBV患儿中约9.8%~17.9%并发循环受累,而冠状动脉受累是循环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其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图1 CAEBV合并系统性血管炎的病理表现(HE)
图2 CAEBV合并动脉瘤:A 腹腔动脉CT三维重建,箭头所示为扩张的肠系膜上动脉及左侧髂总动脉;B 心脏冠状动脉CT三维重建,箭头所示为主动脉窦部明显扩张及左右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EB相关血管炎多为个例报道,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需要结合患儿临床表现、EB病毒感染证据、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综合评价。当同时存在EBV原发感染或再激活的证据,血管炎的影像、病理学等改变,在排除已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及先天疾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后,可考虑EB感染相关血管炎。应将EB感染相关血管炎纳入系统性血管炎的鉴别诊断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予以对症治疗,当合并有冠状动脉扩张时应考虑予以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CAEBV的治疗较困难,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单纯抗病毒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化疗药物可以短期内改善症状。目前CAEBV的治疗主要参照日本EBV协作组提出的“三步疗法”,除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外主要靠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当合并冠脉瘤或其他动脉瘤时需要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英文
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
vasculitis 血管炎
作者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杨蓉、李勤静
本文首发于BCH儿童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