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ay5 偏头痛多学科协作诊疗的探索与实践|11天极速掌握偏头痛通关秘籍

2025-09-05作者:论坛报寒夜资讯
原创


作者 北京天坛医院 王佳宁 于学英 王永刚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高达15%[1],其反复发作的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在处理复杂病因疾病、共病管理及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性。相比之下,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通过系统整合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和康复科等多学科专业资源,建立了包含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干预体系[2]

本文系统梳理偏头痛的诊疗现状,深入解析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核心要素与临床应用价值,并前瞻性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参考依据。


一、偏头痛诊疗现状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神经兴奋性异常、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内分泌波动等多重因素,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当前偏头痛的诊疗体系存在三大核心问题:其一,药物治疗规范化程度不足。尽管曲坦类、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及预防性药物(如普萘洛尔托吡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数据显示,约43.1%的患者存在止痛药使用过量(每月超过10 d),28.6%的患者则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而仅有2.7%的患者会接受规范化的预防治疗,这种情况会导致病情反复且慢性化风险升高[3]。其二,缺乏共病管理体系。研究数据显示,偏头痛与焦虑、抑郁的共病率分别达到32%和24%,与睡眠障碍的共病率超过50%[4],但单学科诊疗中往往忽视对这些共病的干预,形成“头痛-情绪障碍-头痛加重”的恶性循环。其三,特殊人群存在诊疗困境。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存在治疗方案选择受限的情况:妊娠期间多数预防性药物属于禁忌;老年患者因多药联用易引发药物相互作用。此类特殊情况均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来制定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核心构成


多学科诊疗模式以“精准评估-分层干预-全程管理”为理论框架,通过系统整合多学科专业技术与方法,构建覆盖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功能康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干预体系。


1.创新药物治疗: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靶向治疗的应用

CGRP作为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核心神经递质,针对其靶点研发的药物已成为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突破性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CGRP单克隆抗体(如依瑞奈尤单抗)和小分子拮抗剂(如瑞美吉泮)通过特异性阻断CGRP与其受体结合,能够显著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每月1次皮下注射依瑞奈尤单抗可显著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月发作频率,平均每月发作天数减少5.6 d,总体应答率(发作频率降低≥50%)达到62%。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对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仍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应答率可达45%[5]


2.规范化实施认知行为疗法(CBT)

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核心手段,CBT通过识别患者对头痛的负性认知(如“头痛会导致中风”)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如过度卧床休息),结合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放松)和生物反馈技术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应对能力。

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每周1次、持续10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方案,可使偏头痛患者月发作频率降低3-4次,且该疗效具有持续性,可维持6个月以上[6]


3.中医特色疗法的整合应用

中医将偏头痛归为 “头风” 范畴,强调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则以疏风通络和益气活血为原则。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风池、太阳和合谷等穴位来调节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临床研究显示,每周3次、连续 4周的针灸干预治疗不仅可使发作频率降低40%(与普萘洛尔疗效相当),且无药物副作用[7]。中药方剂中的“川芎茶调散”和“天麻钩藤饮”等经典方剂,在预防偏头痛发作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流,与西药联用可使止痛药物用量降低30%以上。

在多学科模式中,中医科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共同评估患者的体质(如肝阳上亢、气血亏虚),从而制定“针灸+中药+生活方式指导”的综合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药物耐受或妊娠的患者。


4.个体化的运动疗法方案

规律运动可通过促进内啡肽的释放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发挥预防偏头痛的效应。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25%~30%,效果与低剂量普萘洛尔相当[8-9]

多学科团队中的康复科医师则会根据患者的体能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① 青少年患者推荐每周进行3次、每次30 min的团队运动(如篮球、跳绳等);② 中年患者可选择兼具身心放松与体能锻炼功能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太极拳等);③ 老年患者则以低强度运动为主(如散步、八段锦等),同时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的头痛症状。

运动疗法应与药物治疗协同实施,具体而言,在疾病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干预,待进入缓解期后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并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血压、心率等关键生理指标,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5.协作机制与流程

多学科诊疗模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标准化流程:患者首诊于神经内科,由专科医师系统采集详细病史(重点包括通过标准化头痛日记记录的发作频率、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并完成全面体格检查及基础实验室筛查(涵盖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等核心指标)。

基于初步评估结果来启动MDT,由神经科、疼痛科、心理科和中医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每两周定期开展规范化病例讨论会,整合多学科专业意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难治性病例采用“CGRP靶向药物+针灸治疗+ CBT”的阶梯化联合干预方案;对轻中度发作患者则优选“运动康复疗法+中医药调理”的综合管理模式。后续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施全程闭环管理,每月进行1次系统性随访,动态监测头痛发作频率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调整优化治疗方案,确保实现疾病全病程精准化、动态化管理。



三、未来展望


多学科诊疗需突破三级医院的局限,着重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从而实现有效分级管理。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还会使更多患者获得规范化治疗。同时,应用远程医疗技术(如视频会诊、在线处方)可解决地域限制问题,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患者。

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发展,既需要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与资源投入,更有赖于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及患者的积极参与,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构建偏头痛防治工作的创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Steiner, T. J., Stovner, L. J., Jensen, R., et al. (2020). Migraine remains second among the world’s causes of disability, and first among young women: findings from GBD2019.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21(1), 137.

[2] Bickel, J., Connelly, M., & Smith, A. (2023). Outpatient DHE infusion with interdisciplinary care for refractory pediatric migraine. Headache, 63(5), 890-902

[3] Li, X., et al. (201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atus of migraine: a clinic-based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Neurology, 258(12), 2232-2239.

[4] Dong, Q., et al. (2024). Epidemiology and comorbidity of migraine in China: A 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57(4), 312-320.

[5]Dodick, D. W., et al. (2018). Erenumab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migra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 173-183.

[6]Hershey,A.D.,etal.(2025).JAMA,333(12),1185-1194.

[7]韩数,郭颖,卫彦,等. (2022). 西药联合针灸治疗前庭性偏头痛 45 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42 (7), 765-769.

[8]Linde, K., et al. (2020). Aerobic Exercise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AMA Neurology, 77(5), 589-598.

[9]Varkey, E., et al. (2011). Exercise as Migraine Prophylaxis: A Randomized Study Using Relaxation and Topiramate as Controls. Cephalalgia, 31(13), 1381-1389.



Take Home Message


1.MDT模式通过整合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和康复科等多领域资源,构建涵盖药物、心理、物理及中医等多元化干预体系,是应对偏头痛复杂病因、共病管理及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核心策略。

2.CGRP靶向疗法等创新药物、CBT、针灸中医特色疗法及个体化运动疗法是偏头痛 MDT 模式中的关键干预手段,可有效降低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偏头痛MDT需遵循“精准评估-分层干预-全程管理” 的标准化流程,并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同时结合远程医疗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诊疗的可及性和效果。



专家简介


王佳宁简介.png


于学英教授简介.png


王永刚教授简介.png



Day4 答案揭晓
01 A、02 ABCD



Day5 练习题
01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偏头痛MDT模式整合的核心学科?

A. 神经内科

B. 精神心理科

C. 中医科

D. 心脏外科



02 (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偏头痛MDT中的有效干预措施?

A. 每月注射CGRP单克隆抗体(如依瑞奈尤单抗)

B. 每周1次、持续10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C. 每周3次、连续4周的针灸治疗(刺激风池、太阳等穴位)

D. 每日进行30 min的剧烈运动(如快速短跑)



(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一下吧~)

Day5 答案明日揭晓



下期预告

Day6 偏头痛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与鉴别策略



微信图片_20250826143548.jpg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所有,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