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肿瘤治疗的发展一直走在医学发展的前列,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不断促使肿瘤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近年来,靶向药物的治疗机制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与希望,成为了肿瘤患者新的选择。然而,大部分靶向药物具有严格的适应证。在个体化治疗时代,应如何在为晚期肾癌患者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有更大的生存获益?同时,当面对多种治疗方案时,又应如何科学地进行选择?这些问题仍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地研究思考。
2019年7月27日,第三届“CARS 全能医生挑战赛——中国肾脏肿瘤综合治疗挑战赛”在北京成功举行。会议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魏金星教授做客采访间,围绕晚期肾癌的个体化治疗展开讨论。本文整理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未来要求“精准”绘制患者肖像
魏金星教授认为,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治疗的时代,预后危险分层是目前治疗参考的重要因素。晚期肾癌低中高危可以从多个方面划分,对于全身情况尚可,生活可以自理,肿瘤负荷较小,肿瘤进展缓慢,且临床相关检查未发现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被划分为低中危。根据指南要求“精准”绘制患者肖像,对于晚期肾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患者靶向治疗的前提是有靶向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没有适应证的患者不应使用靶向药物。2017年培唑帕尼上市以来,为晚期肾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范治璐教授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及个人临床经验认为,与高危患者相比,培唑帕尼治疗低中危转移性肾癌患者临床获益肯定,PFS、OS均获得显著延长。另外,从COMPARZ研究和PISCES研究中看到,相较于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2019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晚期肾癌低危患者一线治疗应首选培唑帕尼。
目前,晚期肾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不管是过去十年涌现的靶向药物,还是近几年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药物的选择和优势人群的筛选成为了横跨肾癌领域的一大难题。针对晚期肾癌高危人群的治疗,高危患者,预后差,往往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单纯靶向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基于多项研究结果,免疫联合靶向相比于既往靶向单药治疗,高危人群获益更大。
毋庸置疑,靶向药物的出现让临床医生多了一种选择,也让患者多了一份希望。目前对于晚期肾癌倾向于先行原发病灶切除,后续再选择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在本次会议中,也有多位专家提出对于晚期肾癌,我们面临诸多选择,如初始方案的选择(TKI或者mTORi)、序贯方案的选择等。晚期肾癌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超过十年,第二个十年已进入长期生存时代。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患者考虑全面的治疗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