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血尿酸和血肌酐都升高,是痛风性肾病,还是慢性肾衰竭导致的高尿酸?

2019-07-29作者:论坛报小塔经验
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肾脏病

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长期的高尿酸可以导致肾损害,血肌酐升高,慢性肾衰竭,称痛风性肾病;而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因为尿酸排泄障碍,也会出现高尿酸血症。

如果一个患者,检查发现血肌酐和血尿酸同时升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高尿酸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引起的高尿酸?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

临床上鉴别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一、病史是关键资料

如果患者先有慢性肾脏病,血尿酸升高晚于血肌酐升高,那就是慢肾衰导致的高尿酸;如果许多年的高尿酸,血肌酐逐渐升高,那高尿酸肾病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一位70岁的老人,发现高尿酸10年,近几年曾间断用过降尿酸药苯溴马隆,但一年顶多用2盒(每盒只有10片),近期曾有一次痛风发作;发现高血压3年,最高血压160/90mmHg,未用降压药。

最近老年体检发现血肌酐高而看我的门诊。

我给她做了肾功能显像(ECT)结果见图,肾小球滤过率为54.74 ml/(min·1.73m2)。根据专业分级,已经是慢性肾脏病3期,通俗的说已经是中度肾衰了。

老人的肾功能下降了,但尿蛋白阴性,这种情况可以排除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根据她长期高尿酸病史,诊断为痛风性肾病(高尿酸性肾病)。

当然后期出现的高血压对肾脏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期高尿酸,尿酸沉积在肾小管、肾间质导致肾脏永久性损害,最后导致痛风性肾病。

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分别增加4倍和9倍。血尿酸每升高60 μmol/L,肾脏病风险即增加7%~11%,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14%。

医生一再呼吁患者控制高尿酸、控制痛风,就是因为这些大数据得出的结论。

但是,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病史不明,第一次就诊就发现二者同时升高,那应该怎么区分呢?

二、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以前,我国的血肌酐和血尿酸数值单位是mg/dl,现在改成了μmol/L。现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仍沿用mg/dl。

首先,我们可以先把μmol/L换算成mg/dl。具体换算方法是:血肌酐μmol/L除以88就是mg/dl;血尿酸μmol/L除以60就是mg/dl。比如,血肌酐130 μmol/L就是1.5 mg/dl,血尿酸480 μmol/L就是7 mg/dl。

其次,进行血尿酸(mg/dl)/血肌酐(mg/dl)比值,如果比值大于等于2.5,高尿酸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可能性大,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同时合并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一般来说,血肌酐≤132 μmol/L,血尿酸>540 μmol/L;血肌酐132~176 μmol/L,血尿酸>600 μmol/L;晚期肾衰,血尿酸大于720 μmol/L,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由慢性肾衰竭引起的。

这位患者的血尿酸(mg/dl)/血肌酐(mg/dl)比值是10.68,所以,符合痛风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的诊断。

痛风性肾病,控制血尿酸达标(300 μmol/L以下)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慢性肾衰竭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治疗原发性肾脏病,控制血压等,是非常关键的治疗措施。当然,控制血尿酸达标,可以延缓肾损害,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转自:“李青科普”微信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